时论广场》尊重国会外交自主(黎家维)
针对民主基金会董事长是否由现任立法院长韩国瑜接任,民进党内传出杂音,甚至有绿营立委以公民团体对韩不放心为由呼应。(资料照/刘宗龙摄)
针对民主基金会董事长是否由现任立法院长韩国瑜接任,民进党内传出杂音,甚至有绿营立委以公民团体对韩不放心为由呼应。尽管也有绿委驳斥此传言,但相关人事案一日未定,卡韩之说很难停歇。
民主基金会是陈水扁首任总统时期所创,希望仿效如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与英国「西敏寺民主基金会」而设立国家级的民主基金会,设立的用意,除了为台湾特殊的外交处境预留第二轨外交的弹性空间,也包括推动中国民主化等工作。民进党立委也曾自夸赞助民运人士,并批评马政府下的民主基金会执行长漠视中国民主发展,显然,有绿委认为该基金会只限于推动国会或第二轨外交的说法并不正确。
目前民主基金会产生董事长由谁出任的杂音,主要在于捐助与组织章程中,董事长是由董事会选举产生。民进党虽然在国会失去多数,在国会政党推荐董事上屈于劣势,但依照目前的董事生态,执政党除握有2席政府当然代表外,还可以主导学界、财经界、非政党组织代表等3席,共9席董事,占董事会一半以上。
不过此争议过去未曾发生,主因是20余年来,无论总统与立法院多数是否同一政党,由立法院长出任董事长已成为惯例。如今民进党盘算董事会有一线机会,对韩国瑜个人有意见,就想翻桌不认过去惯例,只不过再次反映出其玩法弄权的好斗本性。
其实更大的冲突点可能不在董事长,而是执行长究竟应该由何人主导?依照章程,执行长是由董事长提名经董事会同意后遴聘,执行长更有权遴聘2至3位副执行长,进而影响整个基金会实际的人事与运作。过去执行长主要由总统主导,董事长虽有提名权,对执行长也有指挥监督之责,但总统主导也是不成文的默契,是否已成惯例,反而存在争议。
首先,马英九总统上任后,并未立即更换扁政府时的执行长,而是过了2年才换,因此在实践上并没有和总统同进退。其次,2016年当马政府卸任后,当时民进党立委罗致政等人又主张民主基金会是跟着国会运作轮替,要求时任执行长黄德福无须等到蔡总统就职后才提出辞职。因此执行长究竟谁主导?要看条文还是看惯例仍有争议。
日前民进党立委洪申翰举出国民党也申请该基金会补助之例,反驳民主基金会不是「绿友友」。国民党申请的补助是因为基金会每年有1/3的预算(上限3000万元)必须由各政党提出申请,其他剩下的必须补助给一般民间团体。国民党立委王鸿薇质疑的小金库问题是针对民间补助部分,洪申翰却拿专给政党的补助来反击,根本是转移焦点,欲盖弥彰。
民主基金会应该回归设立初衷,展现台湾多元价值与各方共识,不能只偏颇独厚友好团体,让自己越走越窄;更不能因为讨厌某人,就恣意推翻惯例,摧毁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合作桥梁。董事长或执行长的产生如果有模糊空间,建议可以修法明确化。当然,如果行政权不尊重国会外交的自主与空间,立法院除可删减外交部每年补助民主基金会的预算,把国会外交预算自行编列在立法院预算中,也未尝不可!(作者为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