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后疫情时代 两岸关系雪上加霜(苏泳霖)

图为桃园机场入境检疫。(陈麒全摄)

最近大陆社会因「网红医师」张文宏提出「与病毒共存」遭到中共前卫生部长高强及部分群体严词批判,掀起一股惊人的舆论风暴。这背后折射出新冠疫情早就超越医疗、卫生、科学本身,已成为考验各国社会运转与施政正当性的重大议题。

人类是否会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尚难有确切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5年之内,人类社会必须要习惯于疫情重构的新世界秩序、新生活方式。因此,对于本就已经相当复杂敏感的两岸关系而言,如何「与疫情共存」的确是一个需要严肃认真思考的课题。

疫情虽未对两岸既有贸易、商务、金融等经济互动产生直接影响,但对两岸民间「面对面」交流的冲击,已经造成了短期内无法补救的后果。最直接表现在:当两岸彼此入境强制检疫隔离14天成为常态,两岸民间交流的意愿、效果以及呈现形式,以及背后所牵动的双方用于两岸交流的政治、经济、社会资源布局,都遭到不同程度弱化、折损。

以大陆每年举办最多、投入最大的两岸论坛类交流活动为例,虽然台湾有人批评此类活动形似「大拜拜」,效果存疑,绿营亦以「统战渗透」警惕之,但不可否认,年复一年的两岸交流活动,还是可以基本维持两岸善意互动、密切沟通的氛围和格局。去年至今,大陆透过线上、视讯方式延续了重要论坛类活动,并转而邀请更多在大陆常住的台湾嘉宾、学者、青年与会,但实际效果还是大打折扣,遑论那些面向普通台湾基层百姓、学子的交流营队纷纷中断,往日络绎不绝的荣景不再。

在两岸各自防疫优先、对境外输入严防死守的现状下,双方暂停或削减直接交流规模的确情有可原,更何况大陆也曾经设计过福建「先行先试」开放台湾人免隔离入境的政策,并一度付诸实施,除了遭到内部网路民意反噬外,5月起爆发的台湾本土疫情也让这个政策不了了之。蔡政府在年初表态愿逐步松绑两岸往来,但随后「疫情受控」的前提不复存在,虽然目前台湾本土疫情已经放缓,但社会上也没人再关心当初政府有意放开两岸民间交流的规画。

5月的台湾本土疫情与7月的大陆江苏疫情,都令两岸社会再次感受到防堵病毒之难,也体验到一旦出现破口将给民众生命健康和社会运转带来相当大的伤害。由于变异病毒削弱疫苗保护力已经是被科学验证的事实,故在可以预期的一段时间内,两岸执政当局应该都不会贸然开放「疫苗泡泡」,因为海外有案例已经证明:即便打疫苗、有抗体、入境核酸采阴,还是有可能把变异病毒带入本土、带入社区。

因此,如何「与疫情共存」的确是考验两岸关系的迫切问题。当最基本的民间交流都停摆,往返两岸交流要付上起码28日的时间成本,久而久之,两岸关系就会只剩下那些看似亮眼的经贸数字,以及萤幕前遥不可及的身影,反之两岸网路的谩骂、双方菁英之间的猜忌会愈来愈盛,两岸30多年来交流基础毁于一旦并非危言耸听。(作者为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