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抢救台流 保住生机(杨艾俐)
海基会协助滞陆台人B君,从大陆苏州成功接送返回台北市。(海基会提供)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不顺,大陆台商首遭冲击,再加上疫情期间,封厂、关厂所在多有,经过跌宕,台商及部属处境艰难,很多变成台流,有家归不得。
「台流」是指台商及随台厂赴大陆工作的台籍干部,经商失利或失去工作后无法返回台湾,在大陆各地流浪的人。大部分聚集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他们积欠房租、重病住院、证件失效无法回台湾,或者无颜见江东父老,宁可流落异乡。
以前台流只有老弱、伤残,偶有此类案例,都透过台办及海基会安排。但近年来台流人数不断上升,且越来越年轻,主因是2016年开始大陆推出惠台政策,吸引台湾年轻人去大陆创业,但大陆经济情势丕变,中美贸易战不绝,赴陆创业的台湾年轻人成为最弱势的经济族群。
到底台流有多少?有人估计至少1万5千人,不过在大陆的台商加台干至少有80万,台流人数应不只这数字。而且疫情解封以来,大陆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内需市场恢复缓慢,美国又对中国祭出多项史无前例的制裁,出口也受到限制,台商左右为难。
2009年间我在汕头任教,当时大陆正逢经济盛世,有的是机会。台商只为找不到干部而烦恼,随便一个台湾人很好找到出路,记得汕头医学院有个阿婆卖台湾便当,每天中午只卖50个,方圆2公里内没有竞争者,不到中午1点钟就全部卖完。第二天早上有人帮她送食材,2个钟头她就可完成50个便当,1天工作4个小时就衣食、住所无虞。
当时东莞、汕头等地也出现台流,但金融海啸后还创造了另一个盛世。但这波新冠肺炎却再也挺不住了,台流最典型的结局是在大陆因穷病而亡,只有靠台商募捐办理丧葬事,甚至有人自杀也不愿意回台。
台流不是一个人的故事,牵涉的子女、配偶、亲戚、朋友在在都会受到冲击。日前海基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去年接回台流仅87人,经费120万元,只有2位工作人员负责,平均接回1人耗费15万左右。今年上半年接回人数56人,已经把协助预算提前用罄,接下来的工作必定受阻。海基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接回的人数与台流相比微不足道。
别忘了,台流里很多是在大陆创业未成的台湾年轻人,他们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专业技能,这时伸出援手,难保他们将来不会在台湾经济上扮演要角,增强台湾竞争力。
总统和立委竞选激烈,参选人光鲜亮丽,滔滔不绝论述政见,台流及家属却在黑暗死角里挣扎。居然还有舆论说,当年他们带走资金去大陆发展,没有回馈台湾,现在却要用纳税人的钱接他们回家。其实,接回1个人平均只要15万元左右,用此金额挽救一条生命,实在是国家应该且值得的投资,比起蔡政府预算里多少的浪费、官商勾结,这种钱应该花,也应迅速增加海基会承办这项业务的人手,只要愿意回家的人,政府都应尽其所能,达成其心愿。
爱台湾不是口头讲,要有行动,对象应该是世界各地的台湾人,而不是只有在台湾的少数绿色权贵和其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