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特赦陈水扁 蔡赖新角力(高毓安)

总统蔡英文(左)、准总统赖清德(右)。(资料照,赵双杰摄)

「特赦陈水扁」议题,在蔡英文即将卸任之际又被拿来试水温。这个曾被民进党束之高阁的题目,涉及面相复杂,法律上有已定谳、停审中的问题,政治上不仅引来民众质疑,也可能冲击本已相当脆弱的司法信任。因此,在此节骨眼又浮上台面,背后动机相当可议。

扁案系列爆发至今,若从赵建铭案算起已超过15年。陈水扁除了说过一次「我曾经做了法律所不许可的事」,就从未承认任何各界的指控,并以无罪、政治迫害做为回应主轴,这也成了「特赦陈水扁」议题的首要症结。倘若当事人仍拒绝面对法律责任,公权力赦免的法理出发点,也就从未存在,这对民进党内的专业法律幕僚而言,可说是想帮也帮不上。

部分推动特赦的团体,曾提出较为温和的说法,主张赦扁可促成社会和谐,弥平政治对立,这样的立基点,也谓薄弱。首先,陈水扁离开主流政治舞台已久,活跃的支持基数偏少,赦扁后能在社会创造多少积极的正面意义,不应过于夸大。且当前的政治氛围,特赦扁并非各主流政治团体的高度共识,期待朝野携手合作的美丽画面,在赦扁议题上是导演不出来的。

因此,令人玩味的是,既然法理、政治层面上的赦扁条件均未成熟,为何总统府会突然改变态度,从过去避而不谈,转变为「依照相关的法律规范办理」。或许,这是蔡英文亟欲在卸任前,为自身凝聚政治能量,巩固泛英系的党内资源;一旦确定特赦,蔡英文既可坐收历史定位,又拉擡英系在党内的政治高度,而所有负面冲击,包括对当局的质疑与不信任,通通丢给几天后就要接任的赖清德。好事我收,坏事你扛,这就是蔡英文的算盘,对泛英系几乎是百利无害的剧本。

有趣的是,过去在与陈水扁的友好清单上,赖清德更胜蔡英文,没想在陈水扁最重视的特赦,居然极可能是由后者送上大礼。虽然,陈水扁很可能只是在蔡英文需要政治演员的时候,被迫出演的角色罢了。

蔡、赖角色对调,关键在于赖清德才刚准备掌舵国家机器,必须面面俱到,过去流于争取基本教义派的语言必须有所收敛。反之,蔡英文即将卸下总统框架,更有空间大胆巩固自身集团的未来。

在后蔡英文时代,蔡英文可说是把手上的权力利用得淋漓尽致,把过去想做但不能做,或日后必须准备的布局,有条不紊地布桩完工。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蔡英文的政治生涯,不会止于总统卸任,而赖清德的政治麻烦,也不会终于就任总统当下。蔡、赖之间的纠葛,乃至泛英系与新潮流之间的竞合,也将继续在博爱特区上演。

(作者为自由撰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