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失蹤3/失智者走失後...家屬須被關懷 照顧者易陷自責

失智家人走失时,照顾者容易陷入自责情绪。此为示意图。图/本报系资料照片

66岁周丽云女士独力照顾失智近12年,今年72岁的先生。她表示,先生失踪次数已多至不可胜数,有时出门一回头就不见人影,在大街上搜寻多时才能将人找回,为此她已将丈夫手机铃声设定为求救讯息,找人时若拨打手机,旁人就能听到铃声念出自己的电话号码,并提供协助。

周丽云说,丈夫罹病5、6年,仍属轻度失智的时候就开始容易走失,搭乘捷运时,听到关门铃声就一跃上车,却因病情影响,不知应在哪一站下车,即使下了车,也不知道如何回家;有时两人在街上行走,先生看到人群进入店家,或听见路旁餐厅呼唤客人「进来坐」,便跟人走、一去不回。

最严重的一次,周丽云与先生在板桥一处球场打球,先生忽然走失,且身上悠游卡、现金都没带。她表示,当时心中非常紧张,立即报警协寻,沿着大街小巷呼喊先生名字,球友也加入找人行列,走过的路都去找。数小时后仍找不到人,原想至警局申请调阅监视器,正好发现丈夫就在对街自助餐店门口,拿着塑胶袋装的菠萝面包在吃。

周丽云表示,失智症患者因病情影响,即使走失也不会找人讨要物品,多数情况话都很少,不会有攻击性行为,但心中一定与家属一样恐慌。民众若在街上发现无目的游走的人,可放心上前询问对方是否需要协助,若见到患者手上的「爱心手链」,也可以拨打电话联系亲属。

咨商心理师公会全联会理事罗惠群表示,失智家人走失时,主要照顾者心中出现焦虑、自责的情况相当常见,即使已经报警,在家中仍会坐立难安,不妨拟定寻人策略,有计划的在周边区域寻找,较能消耗罪恶感,同时避免愈找愈慌的情况。若天晚回到家中,建议家人可倾听主要照顾者抒发自责、愧疚感受及照顾挫折。

罗惠群表示,通常走失情况初次出现时,照顾者情绪反应最大,为长者带了手链、做了定位,仍然走失,会有种「功亏一篑」的感受,且是主要照顾者较易受到影响,建议其他亲属可从旁提醒,患者走失是受病情影响,让其好好释放罪恶感。

※ 有失能失智照顾需要,请拨打1966长照服务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