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话题-哲学的陪伴与慰藉

近年台湾不时引介并借鉴法国哲学教育经验,期能厚植人文涵养。(法新社)

陆续引介一些法国哲学启蒙的著作,例如远流图画书《哲学相对论》与《人生相对论》、米奇巴克「哲学种子」系列等。

在我看来,台湾社会对于哲学教育的讨论与实践还是很小众的。是的,我们有了哲学咖啡馆与哲学星期五;陆续引介一些法国哲学启蒙的著作,例如远流图画书《哲学相对论》与《人生相对论》、米奇巴克「哲学种子」系列等;还有一群热血人士成立「台湾高中哲学教育推广学会」。最近,大家出版则很有魄力地推出「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系列。

发展方向当然正面,但我对于台湾哲学教育从小众走向大众的未来,却仍不抱持乐观期待,原因在于本地社会对哲学的刻板印象与态度。

哲学课程之生活必备

先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高中选择理工组,念完工程学士与硕士后我留学法国,1992年秋天,参加法国桥路学院(ENPC)博士班入学考的最后一关口试。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因为书面审查与笔试成绩都不错,问答也算有板有眼,最后连主席都对我表达欢迎入学之意。这时候,一位老师忧心忡忡却又小心翼翼地,问了一个我始终忘不了的问题:「先生,我有个小疑问:为什么您都已经取得硕士学位了,但是根据我手上资料,也许资料有误,从小到大,您却完全没有修过哲学课程?」

当时我有一点志得意满地笑了,想来自己是这位老师碰到的第一位亚洲学生,于是很轻松地回答道:「我们东方人和你们不一样。你们是在课堂上修学分学哲学,我们是在生活里学哲学。」

大家都点头笑了,发问的那位老师显然很满意这个答复,笑得最是开怀。口试圆满结束,我也如愿进入这所法国最古老的工程名校。

但我的答复是卖弄小聪明,只是当下规避,并没有真正面对问题。我的哲学训练的确有很大的缺漏,那位老师的忧虑很有道理,只是当时的我并不明白。

安身立命之价值基础

原来法国人相信,至少法国社会大部分成员相信,人生满是凶险,生活中每一个转角都埋伏着随机变化,充斥各种无法预期、无可控制的碰撞、冲突、混乱与欢乐喜悦、忧伤痛苦,并因此一点一滴孕育出独特生命质地,从而积累出人类文明燃料。

因为人生凶险,所以必须学习哲学。哲学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基础,哲学教育则培养逻辑。逻辑是理解与分辨事物的能力,有了逻辑能力,就可以明白别人是怎么想的?事情为什么会这样?从别人的思想和事情的发展中可以萃取出什么?

尤其,哲学与逻辑进一步影响放射出来的社会行为,行止坐卧,应对进退,使我们能够在社会期待与个人生命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广义的「礼仪」。礼仪绝非装模作样,而是知己知彼之后的行为选择,能掌握礼仪,不管你所抱持的是传统、叛逆或折衷价值,都可以坦然面对「先于个人存在的」社会。

被誉为「当代波兰文化中最伟大创造者之一」的哲学家柯拉‧柯夫斯基,曾深刻地讨论过「价值」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人不知不觉地以为真的存有一座「普世满意的天堂」,在这座天堂里,价值与价值之间是没有矛盾冲突的。但人类生存的现实世界根本不是这样,譬如自由与正义之间、公平与发展之间,就存有无法超越的矛盾。所以我们需要哲学,来处理价值与价值之间的激荡,活下来,并且活出生命。

挡凶化险之痛苦必学

哲学是必需的,它不是知识操练或卖弄,绝非文化装饰或美容,而是求生存、过生活、直指生命的根本。「启蒙是痛苦的」,但痛苦之后,哲学也是生命的陪伴,及终其一生源源不断的慰藉。

所以自1808年起,法国每名高三学生皆必修哲学,并且必须通过哲学会考才能进入大学--不过学哲学最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生存、生活、生命,为了开始对自己负责,因为高中毕业之后,就应该自个儿面对人生了。也因此,2008年法国哲学会考考题之一,就会是这种我迄今仍自忖写不出及格成绩答案的问题:「我们可能心有欲求,却不因此受苦吗?」

法国人相信,哲学可以帮助我们面对、承担与处理人生课题。而台湾人或台湾社会大部分成员恐怕还做不到,甚至根本想像不到,我们惯性追求的是填在考试卷上的标准答案,拿到好成绩,怕痛,只求生存,面对生活反射地选择速成即食产品,以及心灵鸡汤安慰剂,最糟的是,根本不打算面对生命……。哲学不只是哲学,它是从生存升格到生活、再升华到生命的开门钥匙,无法集体觉悟这个关键,是我对台湾哲学教育从小众走向大众仍不乐观的深层原因。

我是怎么走过人生凶险的?也许因为运气,也许因为某些自己也不太了解的原因。但我总希望下一代可以更清醒,不只靠运气,有哲学教育的机会,有逻辑、礼仪培养的机会,有哲学的陪伴,有深刻的生命。

无论如何,大家出版愿意端出「法国高中生哲学读本」系列共5册值得鼓掌。但台湾之后还有自己的路要走,现在最需要的书,说不定是英国才子艾伦‧狄波顿的《哲学的慰藉》(先觉)?这本书结语是这么说的:「不是每一个让我们感觉较好的东西对我们一定有益,不是每一个伤害我们的东西就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