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人寻根地:望丛祠

丛祠位于郫县县城西南,占地100余亩。全祠红墙环绕,祠内古柏森森楼台亭榭,错落有致,诗话对联,琳琅满目,大量珍贵文物展出。每年农历5月15日(大端阳),都在此举行祭祖仪式和赛歌会,场面盛大。祠内餐饮娱乐设施齐备

望丛祠是纪念望帝丛帝的合祭祠。“望”是指望帝杜宇,“丛”是指丛帝鳖灵,他们二人是古蜀国的两位开国皇帝,也是四川最早的帝王和政治家,他们为“天府之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后人立祠祭祀。蜀族的祖先由山陵高地沿岷江而下迁移平坝,从游牧生活向农业生活过渡,定居于川西平原

杜宇与梁族通婚,率领蜀族人民移居成都平原,建都于郫城,所以郫县又是川西平原最早的城市。东侧门上的“功在田畴”,就是高度概括杜宇的功绩的,相对应的阙门上写的则是“德垂揖让”。祠门对立而开,从建筑形式上讲,隐含着一祠祭二主的意思。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祭祀望、丛二帝的大殿里的石刻,是1980年在新都马家场一座战国时期蜀王墓中出土的,据考古专家推测,它是蜀王印,从整个印的图纹上看,上是朱雀,下是玄武、左是青龙右白虎、中间下是垒是象形文,这就说明它是氏族的标志,王权的象征(也说明了墓主人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可能是开明王朝的某一位蜀王)。青铜塑造两尊的铜像是望帝和丛帝。望帝晚年出现严重水灾,据晋代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开明就是我们所说的丛帝鳖灵,望帝的丞相,他当时毛遂自荐,说自己能治理水患,然后就带领工属下到现在的都江堰凿开宝瓶口,使水分流,治理了水患。杜宇认为鳖灵的功劳和夏禹相同,就效法尧舜,把帝位禅让给鳖灵,称为丛帝,建立了开明王朝。这就是西侧门前面的“德垂揖让”的故事,鳖灵是外来户,当时楚国人(湖南)。南朝齐明帝建武年间(494-498年),益州刺史刘季连把都江堰二王庙里祭祀杜宇的望帝祠,迁到郫县与丛帝庙合在一起,修建了望丛祠。望丛祠从南北朝开始建立,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帝陵周长200多米,高10多米,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墓。墓碑是民国8年四川督军熊克武出资所立,碑文是由他手下的高级将领但懋辛所写,他们二人都是四川人,都曾追随孙中山先生进行辛亥革命。其中,熊克武还得到了周恩来总理很高的评价,称他是“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丛帝陵:周长100米,高10米。1985年在成都举行的“都江堰兴建与发展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专家认可了史学家权域的观点“开明肇其端,李冰集大成”。在丛帝年老时,把王位世袭给其子孙。开明九世把都城从郫县迁到成都。史书载“一年成聚,两年成市,三年成都”,今之成都由此得名。

相传杜宇禅位之后归隐西山(今青城山),死后魂华杜鹃鸟。李商隐李义山)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句子。杜鹃又名子规,每年春季飞回,口中叫“布谷”、“布谷”直至口中啼血,“杜鹃啼血”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鲜血染红了当时正在开的花,故人们又把这种花叫杜鹃花,而郫县又因此而叫“杜鹃城”。

望丛祠参观游览时间需要半天.

门票:无

咨询电话:(028)87928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