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鱼香肉丝破解小升初的最大魔咒

来源:来源:公众教育最优解( parents163club)

许多家长应该听说过这么一个杀伤力巨大的著名论断:

小学成绩有很大的欺骗性,很多孩子到了初中会掉队。

如果您的孩子处在小学中高年级,或是刚上初中,这句话就会像幽灵一样在家庭和学校这两点一线间游荡。

“孩子正上小学五年级,成绩还不错,所以,我是被骗了吗?”

所以在什么情况下,一个小学生成绩好可能只是假象?

现在我们借用鱼香肉丝这道名菜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有一门课程叫鱼香肉丝,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小学

一个小学生怎么认识鱼香肉丝这道菜?或者我们换个问法,一个小学生在学了一个学期的鱼香肉丝之后,老师应该怎么出考题

大概可能是这样的:

鱼香肉丝是哪个省的名菜?属于煎炒烹炸焖溜熬炖的哪一种做法?

一般来说,鱼香肉丝是由哪几种食材做成的,是什么味道的?鱼香肉丝里有鱼吗?

作文题:记录一次和爸爸妈妈一起吃鱼香肉丝的感受。

2、初中

小学的这些问题我们先不做分析,继续往下联想:这个孩子到了初中,关于鱼香肉丝的学习应该上升到什么水平了呢?

鱼香肉丝味道鲜美特别下饭的关键是什么?是食材的搭配还是酱料的调制?

鱼香肉丝既然里面没有鱼,那么“鱼香”从何而来?

作文题:试分析鱼香肉丝为什么能成为外国人心目中最著名的中式菜肴之一。

3、高中

继续先搁置上面的问题。尽管我们这次只讨论小升初之后掉队的问题,但为了全面理解一个孩子在认知层面上的成长路径,我们再看看高中还能学什么:

鱼香肉丝从定名开始算,历史尚不足百年,这道菜在川菜体系中为什么能独树一帜?

请列出至少4种鱼香肉丝的做法,并分析各自的优缺点

作文题:山西游客在重庆饭店以“鱼香肉丝没放木耳”为由拒付餐费,请以此素材论述南北饮食文化的差异。

4、大学

到了大学,如果还想继续研究鱼香肉丝,那么研究成果大致是这些(以下论文题目并非杜撰,各大论文网均可下载):

鱼香肉丝真空冷却工艺研究

鱼香肉丝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生鲜调理鱼香肉丝在销售中的细菌变化

……

好了,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升初掉队的问题出在哪里。

首先在最表层的逻辑上,如果我们只谈考试成绩,那么小学成绩好能代表什么呢?在小学里,小A考100分和小B考98分,看似只差了2分,但这2分在日后可能被放大到200分的差距。

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学考试的命题逻辑,是刻意的在向中等以及中下等学生妥协:小学老师出题,会出到中等学生的脖子以下,只要这孩子别摔大跟头,就能在水面以上正常呼吸,可现实是,这题对真正的学霸来说,属于刚出到脚踝的水平。

所以,如果我们的视角是只给了头部特写,那么两个孩子貌似差别不大,但脖子以下完全是不同的光景:小A还踩在小水沟里,小B已经感受到了深水区的压力。

当然小学这种考核模式是符合基本教育体制的,换句话说,假如一个孩子小学毕业之后没读初中,国家需要保证他十二三岁走向社会,能认得出哪个菜叫鱼香肉丝,能闭着眼吃出鱼香肉丝的味道,甚至能去重庆旅游因为对方没放木耳而撒泼不给钱。

回头看看鱼香肉丝的小学题,有个什么特点?“是什么”的问题居多,也就是所谓的,死知识居多。回答这些问题只需要你对那个被切分好的知识点有了解,并不太需要运用到结构和逻辑思维,至于发散和联想,那只能算是加分项,甚至落实到分数上,有创意的孩子并不能得到更多的褒奖。

而死知识(或者说被人为切割好的知识碎片),单靠认真听讲基本上就能掌握。所以在小学阶段,那些只要上课认真听讲就能获得不错分数的孩子,就自然而然形成了正反馈:只要我认真听讲,就能有好成绩。

认真听讲当然是很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做学生的基础,只不过到了初中这些孩子会发现,认真听讲成了取得好成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我们结合鱼香肉丝的初中考题来说这个道理。这道菜好吃的关键是什么?很多成年人看到这题的第一反应肯定是酱料,四川本地人甚至会进一步告诉你,光有郫县豆瓣酱远远不行,泡椒才是这道菜的灵魂。

ok,我们这里不讨论最正宗的鱼香肉丝到底应该怎么制作,这个回答本身已经触及到了对原因的探究,甚至触及到了A和B哪个是更本质原因这层思维。

在这里,A和B谁是更好的答案,本身可能是存在争议的,但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相比某个问题的答案,思维过程更重要。或者说,决定一个孩子在初中会不会掉队的,不是某个知识点的欠缺,而更可能是整体的思维模式能不能跟上初中学习本身的需要。

一个真正跟上节奏的孩子,是完全可以将小学打下的基础进行灵活运用的:

小学我们是不是学过鱼香肉丝的食材构成?现在你告诉我,鱼香肉丝下饭是因为酱料,那难道这酱料用在其他食材上,也能达到鱼香肉丝的效果吗?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认为食材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那人也不会因为没放木耳就不给钱……)?这大概也是在这道菜里,冬笋至多只能用莴笋替换的原因,你用土豆丝试试看?酸辣土豆丝也挺下饭的,为啥鱼香土豆丝就怪怪的?

以上这些疑问,或许大厨们都能给你一个专业级的答案,但对学生来说,背这套答案并不重要,因为这又会陷入到死知识的怪圈,重要的是向下和向外追问。

初中相比小学,难度升级的关键点是什么?

我们知道小学有一门课叫科学课,其中会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但这门课为了照顾儿童的认知水平,会有意回避或者矮化其中的科学概念,更多采取感性层面的讲授。

可是这东西到了初中,就突然裂变成了几门主课,尤其在教材的编写上,各种学科专业术语和逻辑体系都会冷冰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好比你本来只知道鱼香肉丝是一道很下饭的菜,现在你突然需要学习醋糖盐老抽料酒红油的各种比例,要学习煸炒和翻炒各是怎么回事,要学习什么叫醒肉。

鱼香肉丝还是静静的飘着香味摆在那里,但一个初中生再去看这道菜的时候,心情已经和小学时有所不同了。

所有的学科,都不再像小学那样,可以凭着感觉走了,鱼香肉丝从食材的挑选,到刀工,到火候,再到各种程序的细节,原来有这么多讲究,任何一步有差池,最终都可能影响到色香味

当一个从前只是喜欢吃鱼香肉丝的孩子,突然意识到鱼香肉丝还有这么多门道的时候,鱼香肉丝再吃到嘴里可能都不如从前那么香了……

这也是所谓的,进入到第二重境界,也就是看山不是山的阶段。

然而一个屋漏偏逢连夜雨的事实是:初中老师在阅卷评分这个维度上,也比小学老师“铁面无私”了很多。

这主要体现在语文等文科科目上。经过前些年小学语文课的改革之后,当年我们读书那会儿最常见的讲解段落大意、划分层次、中心思想这些,现在已经不允许提了,因为这么做会过于强调标准答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然而凡事总得两面看,不许填鸭硬灌之后,学生可能更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了,同时老师在阅卷的时候也不会对答案卡得那么严格了。

我们还拿上面鱼香肉丝的问题举例,你问为什么外国人那么推崇鱼香肉丝,如果一个小学生答的都是“外国人是如何推崇鱼香肉丝的”,并且答得头头是道,卷面整洁,没有错别字,一个小学老师完全可能给他打高分,即便你知道他答非所问。

然而这种事情在一个正常的中学评卷环节是不可能发生的:哪怕你再怎么文采飞扬,跑题向来是大忌。

一个很残酷的事实是,中国现行的文科类考试,级别越高其实越僵化,或者我们换个好听一些的说法:戴着镣铐跳舞,级别越高镣铐越紧。比如在关于鱼香肉丝的化学类论文里,你但凡拿一章出来谈鱼香肉丝的历史流变就算不合格了。

当然最后,家长们不要忽视一个关键问题:从小学到初中,您的孩子正在进入青春期。

什么是青春期,青春期就是一个本来喜欢鱼香肉丝的男孩子,会因为他暗恋的女孩子而喜欢上宫保鸡丁。

我们还可以用小学与初中不同的课堂景象来解释什么叫青春期:

小学生普遍精力旺盛,在课堂上比较活跃,那种踊跃的热情有时候老师想压都压不住;然后你再看中学生,那个看似正襟危坐的少年,可能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白日梦境,神情恍惚目光呆滞也就罢了,有的甚至不经意间会露出一丝诡异的微笑,你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所以成绩暂且不论,青春期本身就是一道坎,很多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不是败给了智商,不是败给了懒惰,也不是败给了学习方法,他们往往是败给了一些莫名其妙的杂念,然后顺带着败给了一些起起伏伏的情绪。

这样的孩子,就连吃小时候最爱吃的鱼香肉丝也怅然若失了。

所以小升初会掉队的魔咒,是真的吗?也许是真的,但这个逻辑往下推演,其实也经不起琢磨:初中到高中就不会掉队吗?上到大学就不会自甘堕落吗?走上工作岗位就不会觉得学生时代的一切成绩单都是虚幻吗?

说到底,我们可以提前准备的,是对每个阶段所提出的新要求有充分的认知,但同时勿忘初心:鱼香肉丝本来就是香的,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这道菜之后,应该更加确信,鱼香肉丝仍然是那么的下饭。

这才是认知升级的完整路径,看山还是山。

愿所有的孩子都顺利冲破小升初的魔咒。

欢迎扫码关注教育最优解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