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探索中俄青少年民间科普交流新路径

日前,“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系列――情景大师课”举办了一堂别开生面的课程。来自俄罗斯库尔恰托夫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的三位专家孩子们上了一堂“种太阳科学课

这堂视频直播课让甘肃平凉市崆峒区草峰镇中心小学的240多名学生耳目一新,课上邀请了中俄两国科学家科普“人造太阳”,展现“可控核聚变”过程。来自俄罗斯与中国河南广西、甘肃、云南、内蒙古、贵州重庆等省(市区)的800余万名学生在线观看。

“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跨国联动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维越介绍了库尔恰托夫研究所赠送给中国的首台超导托卡马克装置T-7。它让童谣里唱的“种太阳”变成现实。

“核聚变安全、清洁、高效,燃料主要是氘和氚,这两种元素海水里面多的是,可供人类使用几百亿年。”据科学家介绍,托卡马克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可控核聚变装置。现在,我国也有了自主研发的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当高11米、直径8米、重400吨的庞然大物一出场,视频前的中俄小伙伴们发出了阵阵惊叹!

这场国际青少年民间科普交流,增进了外界对中俄两国科技教育状况的认知。在俄罗斯,自然科学教育和科技教育是儿童补充教育的传统内容;通过灵活对接家庭教育,满足多样化的兴趣和爱好,发掘儿童创造潜能,已成为俄罗斯教育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在俄罗斯补充教育领域,典型举措是在全国各地建设儿童科技园――“量子智慧家”。开展的科技教育涵盖数学、工业机器人、纳米技术、宇宙科学等关键学科,吸引青少年参与研究和实际应用高科技,发掘他们的科学和技术潜力。“这次交流让孩子们收获了全新体验,也看到了推进青少年科普的有益经验,并将有助于进一步扩展‘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的外延。”平安公益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乡村孩子享受一线城市教育资源

2019年6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与平安公益基金会共同发起了“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此前一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建军做了一次专项调研,通过对31个省份中小学的科学课抽样发现:有课程无教学、有教学无效能、科学与技术教育不协调等现象仍存在。经多方努力,该项计划应运而生。

去年8月,顾建军教授牵头,会同多位业内专家、高级教师录制了线上师训课程,针对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课程的五个板块(农业科学、智能制造、航天航空、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分别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学生引导、教学模拟等维度农村小学科技教师分享经验,共录制36节视频课。基金会向有条件的农村小学捐赠科技课程、教材教具。现已在云南、广西、江西、河南、甘肃、内蒙、重庆、西藏、贵州等14个省(市区)1108所乡校分批实施,培训校长老师11826人次,捐赠近23万本教材、6万套实验包,受益学生超过30万人。

作为项目发起方之一的中国平安,利用自身科技实力搭建了教育公益志愿平台――“三村晖”:提供线上线下整合的远程教育,乡村教师可以学习课堂教学技能,乡村学生可以选择素质课。教材配备实验包,部分乡村小学配套实验室,因地制宜开展科技教学。

为此,项目还搭建了创新合作机制,通过在线直播打破资源、条件限制,让乡村孩子享受更多教育资源。比如“大师面对面”,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的教授,线上为孩子们讲述科普知识,分享科技故事。同时积极引入各方资源,引领跨界探讨。“情景大师课”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专家讲解与实景展示,让更多孩子足不出户就能学习知识,拓宽眼界

下一步,“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将不断智慧升级,平安也将不断创新教育扶贫模式。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说,“一家企业,只有把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命运、民族复兴,才能基业长青。中国平安以实际行动诠释‘回馈社会、建设国家’的企业使命。”

探索中俄青少年民间科普交流新路径

放眼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对于国家竞争力的作用越发凸显。以“科技+教育”方式,邀请中俄两国科学家科普“人造太阳”的情景大师课,作为致力于中俄青少年民间科普交流的创新形式,也成为“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计划”响应中俄科技创新年的重点举措。

在大师课现场,小朋友们提出了各种脑洞大开的问题,科学家与孩子们积极互动,耐心解答。课后,两国青少年相互赠送礼物,并结成跨国“学科学”对子,他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携手进步。

“俄罗斯特别注重儿童早期能力识别与培养,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平安公益基金会相关人士表示,在中俄科技创新年及新冠疫情防治全球化合作背景下,“情景大师课”是中俄青少儿民间科技交流的一种有益探索和路径创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将更坚定做好国内青少年补充教育,尤其是促进乡村学校科技教育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