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内卷化危机到来,阅读如何助力素质教育成功破局?

(原标题:教育内卷危机到来,阅读如何助力素质教育成功破局?)

2020年下半年开始,有一个词的热度突然暴增,那就是“内卷化”。经济内卷化、企业内卷化、学术内卷化….. 我们进入了一个“万物皆可卷”的时代,连教育都开始内卷化了。可是,究竟什么是“内卷化”呢?

什么是“内卷化”?

“内卷化”(involution)现象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其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根据吉尔茨的定义,“内卷化”是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

而近些年,教育、就业、房产、婚恋……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每个人都面临着内卷化危机。学生时代的补习班、不断提高的高校录取分数工作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些都是内卷化系统的组成部分。而想要化解“内卷化”危机,则需要不断努力获取知识,才能让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以及不能被替代的价值。也正是因此,大家对于“教育内卷化”的现象更为关心。

教育“内卷化”的主要表现?

教育领域的“内卷”是指教育体系内部不断增加教学的劳动投入来获得成绩增长,但教学的效率和结果都没有明显的提高。不止是学校等教育机构面临着教育内卷化,学生也同样面临着内卷化危机。而教育内卷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应试教育,换句话说,也就是成绩。

教育原本不应该存在竞争,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和健全人格。但是考试使得教育具有了竞争的含义,学生为了获得更高的成绩而不断增加学习、做题、补习的时间,不可避免的导致了“应试教育”的产生,而应该教育导致教育的内卷化不仅浪费了教育机构大量的人力、物力,对学生的精力也是极大的损耗,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2020月10月15日,国家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都在强调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企图通过增强素质教育来减少应试教育对学生的过度伤害。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的将会更多的被提及。

阅读,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对于素质教育,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普遍把素质教育视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把素质教育等同于课外活动,实则不然。其实,应试教育强调的分数与素质教育强调的综合全面发展并不矛盾,真正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各方面素质都得以提升,而非不要成绩,相反,素质教育可以促进成绩的提高,所以两者本就是一回事。分数更多的时候只是一个表象,支撑起分数的往往是坚持不懈的毅力、高度的自制力、良好的学习方法等素质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培养,则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进行培养。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培养优秀素质、良好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对于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英国《卫报》曾经刊登了一项研究,认为阅读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是高等教育的4倍。中小学阶段是人的思想启蒙和身心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里进行阅读,不仅容易养成爱阅读的生活习惯,还能够不断地补充“养料”,有利于学生们成长、成人和成才。正如颜真卿在《劝学》诗中所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由此可见,阅读在推进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理解为什么要进行阅读之后,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则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读以及读什么。

纸质阅读永不过时

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数字阅读”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读屏时代”正式到来。正是因此,很多人便认为纸质阅读的时代即将结束,传统的阅读方式将被时代淘汰,数字阅读将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不同的阅读形式有不同的阅读体验,不同的阅读体验对应不同的阅读需求。从文字被创造出来,每个时代的光芒都在阅读中闪现。从纸书屏幕,时代在变,但阅读的本质不变。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相反,两者更多的是互补关系,互相填补了另一方在某些方面的空白与劣势。

拿纸质书举例,相较于数字阅读,纸质书有着最大的优势——真实的纸质阅读体验。有研究表明,屏幕和电子阅读器无法重建纸张阅读的那种“直观、愉悦”的感观体验,尤其是长文阅读。这种阅读上的困难也会微妙地妨碍对阅读的理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不仅指读的少,也指记住的少。纸质阅读作为有温度的阅读方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及深层思考的能力。

2020年上半年,为提高广大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发布了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据了解,指导目录所列书目分为人文社科文学、自然科学和艺术四类,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目标。推荐阅读的书目以经典名著为主,大多需要静下来进行深度阅读,并在阅读中不断进行思考。因此,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黄金期的中小学生来说,深层次的“慢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数字阅读迅速崛起

那又为什么说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是互补关系?

事实上,相比于传统的书本、报刊、杂志等传统阅读方式,数字阅读具有低成本、及时、便捷、互动等特点,可以赋予读者强烈的参与性、临场感、认同感。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阅读不断普及,成为大家随时随地汲取丰富精神食粮的重要方式,中小学生也不例外。《2019年度中国数字阅读白皮书》显示,中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已达4.7亿,人均电子书年接触量近15本。数字阅读,正在悄然改变着很多人的阅读习惯。

首先,数字阅读的方便是不言而喻的,只要身边有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不论在哪里都像是随身携带了一个宏大的图书馆一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其次,随着数字资源的网络整合,在读到有疑问的地方时,数字阅读可以直接进行释义解读,帮助读者更好的领会文章的内容;最后,相比纸质阅读较为单一的阅读方式,除电子书外,有声书、音频课、视频课等新的数字阅读方式也逐渐兴起,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在满足不同阅读需求的同时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中小学生作为求知欲强、讲求效率、追求速度的天生阅读者,对数字阅读有着天然的亲近感,数字阅读体验舒适、生动、有趣,加上数据阅读产品生产者提供的人性化阅读服务,使他们的阅读品质全面提升。

1、有声书。目前,有声书市场已呈现出较为稳定的良性循环,其中音频是最常见的数字订阅形式,有声书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与电子书不同,有声书基于声音的伴随性,可以突破空间对阅读环境的限制,最大程度的利用中小学生碎片化的闲暇时间,填补了阅读的空缺。同时,声音能创造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有声书通过演员的声音、音色、叙述节奏等,在很好地还原了原作本身的质感以外,还可以通过情感的注入,赋予文字、内容以生命力,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故事内涵。正如前段时间智慧熊文化与凯叔讲故事合作的《野性的呼唤》《海底两万里》等有声书,就是精准了把握了中小学生的缺乏大块儿时间进行阅读、阅读时专注度不够的问题,通过有声书的形式,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沉浸式阅读的空间;同时,搭配有情感、有音效的表达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多重感官,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增强他们对于内容的理解。不少学生家长表示,孩子在听完有声书后,不仅阅读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对于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也更加深刻,可以轻松的消化成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这是他们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

2、音频课。音频本身就是知识内容传播的最佳媒介之一,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46.7%的用户最近一次购买的付费课程是音频课程。那么,为什么说这样的形式适合中小学生呢?众所周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们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不得不花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和做题,阅读课外读物的时间被压缩。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效率呢?拿智慧熊知课的名著导读音频课举例,智慧熊知课洞察了学生的需求,邀请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师录制音频课程,帮助学生熟悉阅读书籍的梗概,掌握快读阅读一本书的技巧,并引导孩子行成相应的品质、素质,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比如,以“小小探险家”为主题制作的音频导读课,包含了《鲁宾逊漂流记》《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探险类作品,旨在培养小朋友勇敢、坚韧,敢于冒险和创新的精神。另有“小小故事家”“小小幻想家”“小小文学家”等主题音频课,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通过阅读提高综合素质。

3、视频课。根据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可以知道,包含了很多大部头的经典名著或者有阅读难度的书籍,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理解上都有不小的难度。而视频课最明显的优势是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在有网络的地方随时观看,同时可以暂停,快进,回看,降低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外部条件要求。同时,名师对这些大部头进行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吃透书籍内容,真正读懂文学经典。像智慧熊知课的名著视频精讲课,就邀请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老师担任总指导,全国名师、教育专家将名著阅读从激趣、导读和应用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有效解决学生自主读名著的问题,完成激发兴趣和掌握技能的双重目标,满足学生真正的阅读需求,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塑造优秀品质,进行素质教育。

避免教育内卷化还需评价体系改革

其实无论是通过阅读增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是减轻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压力,教育内卷化实际上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阶层间流动困难的表现之一,最需要改变的是教育评价体系的标准,如专家所言要在多方诉求下达到“谨慎的平衡”。只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和孩子,理性看待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加认可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才能够降低被教育“内卷”裹挟的程度,得以在汹涌的舆论表象之下平和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