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熙“云中”路 民族文化的凝心坚守

在这片国土上,有被岁月深埋的民族文化瑰宝,灵秀的艺术成了只停留在历史之墙上的遗迹,而这些现象还在继续。如何挖掘、传承、推广这些即将消失的文化宝藏?或许,我们可以从华熙集团发起的“云中系列”大型文化公益项目中窥探一二,从“云中”十年的步履中寻找答案。

“云中”歌有情 寻找失落的民族文化

“云中”作为一种隐喻的概念,所呈现出来的远与近,浩渺与渺小,熟知和未知,人类和自然之间生动的意象力量足以启迪人类对于生命的真谛和万物的智慧。而这也是华熙集团对于“云中系列”文化公益项目的初衷,更是云中系列坚持与衍生的意义所在。

2011年以来,华熙国际集团开始发起“云中系列”公益项目,致力于挖掘、传承、推广散落在中国大地上即将消失的传统民族文化;通过大型艺术展览、主题音乐晚会、互动体验三部分,帮助那些原生态文化的年轻一代守护者,重拾文化自信,开启文化新生的未来之途。

比如,“云中山歌”以乐业风情摄影展结合原生态民族山歌的跨界活动形式重现了广西乐业这片广阔壮乡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和人文景观;“云中滇歌”收集了云南红河、大理、丽江等区域的布扎瓦猫紫陶民族服饰等丰富的民艺作品,结合架上绘画、摄影作品、纪录片、民艺的装置作品,通过搭建一种可听、可感、可触的空间体验,形成了展览的融合与对话。

尽管历届“云中”系列展览的发掘视角地理坐标各有不同,时代意识与表现形式也在升级迭代,但“云中”的愿景是始终不变的,就是致力于架设一座座桥梁,实现传统乡土和现代都市的深情牵手,让科技进步与古老文化生活方式密切地关联,从而传达出多元文化的蓬勃生命力。

截至目前,华熙“云中系列”大型艺术展览累计观展达60余万人次,帮助30个民族的186位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向国内外市场,通过他们推动他们所在民族的文化发展

柔肩担道义 以情弥合艺术与现实

作为一家集投资、运营及实体产业为一体的多元化集团,既是国内首个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并运营“双奥场馆”并开创融合文化体育、文化生活、文化娱乐、文化教育、文化艺术五大业态“华熙LIVE”模式,又是玻尿酸领域的龙头企业。华熙能够凭借在社会责任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人不禁想要对其背后的掌舵人赵燕一探究竟,她为何热衷于传承和推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还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领域内持续深耕。

赵燕出生在云南昆明,那里是一座民族风情之城。置身其中,在感受到民族文化多彩魅力的同时,她也亲眼见证了很多少数民族的逐步汉化。“很多人来到城市打工,他们民族文化的消失速度很快,有民族特色的村落也逐渐看不到了。”赵燕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在她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有性是非常有魅力的,如果不去保护它,一旦它消失了今后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在挖掘、传承、推广中国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将这些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归到大众的视野中,重拾自信,从而推动本民族的发展,为民族文化守护者解决未来生存和发展问题”赵燕补充道。

赵燕认为,企业做到一定规模、有力量和经济实力的时候,就想要回馈社会。所以创建了公益属性的时代美术馆。对于个人,它承载了自己的梦想;对于社会,它承担着弘扬中国的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责任。赵燕认为,“公益不但是要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更重要的是给予他们自信以及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赋予他们生存发展的能力。”

共情进行“十” 穿越时空的联接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拷问也改变着人类。虽然信息时代人们沟通交流提供了便利,但科技的便利仅仅影响人们沟通的量而非质,真正使我们避免成为一座座孤岛的,是人类共通情感。基于此,今年“云中”文化公益项目十周年的主题策划为“云中情歌”。“情”在这里是指共情,希望在2020年的特殊时刻,以民族文化融入当代艺术,引发公众共情,重新思考不同个体、地域、民族、文化、国家、时代之间的距离与联接,传递正能量。

“云中情歌”主题下,以“共情·联接”命名的展览将在2019年12月4日于北京时代美术馆开展,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3月7日。此次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个体·群体”试图探索在不同的社会和时空下,个体与群体之间情感纽带的张力和边界。第二单元“聚力·共振”聚焦于探讨人类社会交织共生的关系与影响。第三单元“智造·黑洞”以艺术的方式探讨科技的日新月异对人类的挑战和思索。最后一个单元“云中情”既是对“云中”系列展览的十年回顾,也力图开启我们对未来的思考与展望,共情所联接的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人类与技术、人类与自然、艺术与生活,以及当下与未来。

以“共情·联接”命名展览的目的,就是希望触发那些情感的共振。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会有更多人关注民族文化,更多人参与到挖掘、传承、推广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的队伍中,与民族文化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