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华人共守汉语的底线--中文殖民地化才是华夏文明的灾难(上)

黄秋生在微博掀起争议。(图/取自黄秋生微博)

九峰

香港演员黄秋生的一句:「在中国中文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大陆已死。」的议论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华人圈的广泛争议。台港看不惯大陆的简体字早已不是新闻,不过声言大陆人民因看不懂繁(正)体字,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推论太牵强了。由于历史原因台港和大陆文化上的隔阂导致许多习惯和观念上的分歧,互相挑挑毛病,对保持汉字纯正、汉语雅言、正音,共同维护中华文明有积极的作用。特别是人们常常很难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毛病,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才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明和进步。

笔者美国教授中文的经历让笔者体会到,历史上甲骨文金文竹木简书,帛书,纸书承载了汉字的演变,汉字从象形文字篆隶行楷草书一直在变化但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可循,简体字里有很多字是几百年、上千年书法里行书、草书里通用的写法,重要的是简体繁体共同遵循汉字造字组词规范没变,因此不管大陆叫「出租车」还是台湾「计程车」,它们都还是车,而叫「的士」就彻底抛弃汉字的组词规律不再用车,那才是破坏了汉字的组词规范,割断了汉语的血脉,值得引起足够的警觉。更有甚者,一些人以言谈话语中夹杂几个英文单词自豪,却没有意识到那才是破坏汉字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动摇中华文明的根基。当他们把唐诗宋词背成这样:「bed前明moon光,疑是地上frost,举头望明moon,低头思hometown」,进行炫耀的时候,这种从港台流行起来的洋泾浜中文才是汉语汉字真正的危机,是华夏文明走向灭亡之兆。

海内外的华人都各自保留了不少华夏优良传统,但是也都或多或少有所遗失,大陆在文革中的除「四旧」,对中华文化的伤害很大。好在文革十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并不算太长,文化的链条并没有完全断裂,我们的民族深刻反思过那段历史,并且正在不断修复那段历史造成文化上的缺失,并从台港得到不少助益。

1. 近代汉字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绑在了一起,波澜起伏

然而文革那种文明的自我否定并非文革独有的现象,放眼近代中国衰败的历史大背景里,中华文明的自我认知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始,几经波澜,从打到孔家店,「汉字不死,中国必亡」,到文革要同传统文化彻底割裂,再到汉字拉丁化思潮,殖民地、准殖民地的洋泾浜汉语;从信仰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可以救中国,到迷信西方普世」价值观,都是国家积弱积贫,文化上不自信,中国知识阶层思想退化缺少独立思考的表现。

随着中国国家实力的上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中国人今天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自己的历史,更加客观理性科学地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字文化,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汉字并与时俱进。在这种认知的基础上,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意识到,汉字已经同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中国正在从百年来西方列强强加给我们的「落后文明」和失败主义阴影中走出来,这个过程中汉字并没有成为我们发展的绊脚石,汉字非但没有落伍,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应对知识爆炸,语言效率,人工智能,二维识别等许多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汉语汉字特有的文化承载力正在伴随和帮助华夏文明的全面复兴。

2. 最令海外华人自豪的是汉语仍能读懂两三千年前的古老文字

笔者在美国讲授中国文化和中文课时,最令学生感兴趣的莫过于汉字本身,这个文明信息的特殊载体,维系着华夏五千年文明,她才是保护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看不见的文化万里长城。由于有了她,中国辽阔地域才有文化上的统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然枝繁叶茂,既没有像欧洲一样四分五裂,也没有像其它古老文明一样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现代中国人仍能看懂两千五百多年前的论语,经专家解读3000多年前的金文甲骨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两三千年前的诗歌和圣人的教诲至今仍能朗朗上口,这是汉字创造的语言奇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短短四句严整对仗的七律不仅是汉语诗词的美,更概括几千年人文环境、地缘政治和中国人豪迈的历史情怀,这种语言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难望项背的。

有强烈文化气息和历史人文内涵成语典故,谚语,俗语,歇后语影响和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千百年来它们无时无刻不渗透在亿万人民的生活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日久弥新,其文字的影响力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文字根本无法比的。

而拼音文字由于随语言流行多变的特点,现在的英语读者要读懂几百年前的莎士比亚原着已经困难重重,不要说更古老的文字了。

3. 从港台流行蔓延的文化殖民地现象,正在阻断华夏文明的血脉根基

然而当我们为汉字数千年一脉相承自豪的时候,随着近代中国国力衰退,导致民族自尊和自信的流失,文明心理上的妄自菲薄,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特别是网络时代到来,许多「前卫」传媒和他们的编导、主持人及追随者们十分轻率地改变汉语语言规范和传统词汇,在他们那里中文不仅成了大杂烩,更失去汉字本身的科学性、严谨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以他们的流行语言,且莫说读懂千年前的文字,甚至老一辈人已经快看不懂听不懂那些年轻一代时髦语言文字了。身在海外,看到海峡两岸在网络时代出现的许多文化乱象已经不仅仅是语言文化上的与时俱进,所谓和国际接轨,而是一种文化殖民地现象泛滥,正在阻断华夏文明的血脉根基。

这些挑战汉字传统规范的「弄潮儿们」把庸俗的外来词汇当时尚,聚会不叫聚会改叫「派对」;购物叫「血拼」,什么「吐槽」、「卖萌」、「拉风」、「屌丝」、「宅男」、「欧巴桑」、「料理」、「便当」,「粉丝」,「打拼」,「拍拖」,「哇塞」,「费思」,「马杀鸡」,「贴士」,「酷毙」,或直接用什么「T 恤」,「K书」,「OK绑」,「percent」,「size」,「smile」,「VCR」,「hold」,「OK」,「yea」诸如此类的词汇让人觉得语言进化本来应该是越来越优雅,科学,而这些所谓时髦中文却在向庸俗和堕落滑去。汉字是一种望文生义的文字,看看「派对」、「血拼」、「吐槽」、「便当」能派生出什么样的想像空间,生出什么样的意思。

有一位「语言时尚」女郎体贴加班的男友送了两盒饭,大饭盒里装的是饭菜,小饭盒里装的是汤,她特意为男友标识了一下「小贴士:大便当 饭;小便当 汤」,男友看了直想吐。

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从诗词歌赋戏曲小说到成语俗语名言警句积累流传至今代代都有贡献,精炼和升华,我们当代对汉语言的贡献难道就是如上所列令人作呕的文字甚至外来符号的堆砌吗?

4. 汉语言丰富的表达形式退化到「好赖不分」

另一种流行趋势就是汉语低级化和语言累赘化。语言的进化在于她丰富的表达形式,广泛的内涵和与时代砌合的语言创新能力。汉字历史上承载了无数的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充满魅力的语言文字作品,但现在似乎开始回归原始。一种流行表述是好漂亮,好丑,好好吃,好难吃,好高,好矮,好好看,好难看,好烂、好土、好坏、好没水平、好没文化、好低级趣味。什么是「好」?笔者给外国人讲解如此功能强大的「好」字的时候有一种无地自容的感觉,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翻译「好」才对,汉字似乎已经退化到一个「好」字闯天下的年代,似乎所有的程度形容词无论受体好坏只要用「好」就可以了。

无独有偶,两性的描述虽没有完全倒退到「公母」,却已经简化到不管是80岁的老太太还是刚出生的女婴,一概都是「女生」;男孩、男童、娃儿、小子、小伙、哥们、壮汉、大叔、老伯、大爷、楞头青、二杆子等等统统都是「男生」。

「生」 学生也,而这里男生、女生的生是什么呢?「好」「男生、女生」万能化的汉语用法被广泛不加思索地应用流行起来,汉语变得如此乏味,单薄,低级化。如此下去以后诗经要这么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女生,男生好逑」。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导致汉语言退化、低级化趋势日益明显,汉字正在失去她的魅力,逐渐让世界觉得汉语就是一种连基本事物都描述不清,逻辑混乱,内涵肤浅的低级语言。(文长未完,明日续刊

●作者九峰,现居美国凤凰城,硕毕,从事信息安全和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工作。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