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台湾文化的主体是中华文化

旺报社评

近期沸沸扬扬的选举新闻中,两个议题异军突起:一是北一女老师区桂芝痛批108课纲删减文言文,影片获得千万级浏览,民进党去中国化的行径受到声讨;另一则是桃园国中生绘制的漫画《帝王条款》,以「秦始皇」形象比喻行人,火爆网路。两议题看似无关,却都揭示了同一个事实:中华文化的根深蒂固。

中华文化根深蒂固

最近十年民进党和独派掌握舆论霸权,先有2014年太阳花学运催生「天然独」概念,后有2019年香港运动催生「芒果干」,抗中保台、一边一国成为政治正确。民进党政府企图切割两岸文化联结,打压中华文化。但区桂芝老师获得民众声援事件,再次显现出台湾社会对「去中国化」的抵制,远超过独派预期。

同理,桃园国中生《帝王条款》的最大争议点,无疑是藉秦始皇来比喻和讽刺那些横行霸道的路人。这位国中生用秦始皇造型连结「帝王」的形象,而不是法国拿破仑、俄国彼得大帝、日本天皇或古罗马凯撒,恰恰说明中华文化、中国历史已经成为这位少年「直觉」的一部分,更加进一步说明,独派幻想透过教育改造台湾年轻人观念进而去中国化,根本无法成功。

面对台湾社会坚守中华文化的强烈诉求,民进党副总统候选人萧美琴的回应,充斥着尴尬和诡辩。她不认为社会有真正的所谓去中国化的问题,反批去中国化最强烈的是中共,并表示中国文化是台湾社会重要的组成元素,过去数百年来各种外来统治,包括日本文化也有一些影响,应以正面态度看待台湾社会的多元文化。

萧美琴的回应有3个盲点:第一,文革期间标榜激进左翼的中共,确实威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存续,但后来中共做了反思,并承认这段历史的错误,且记载于中共文件中,大陆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相当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现在的大陆领导人习近平更强调要善用中华传统文化去改良和充实官方意识形态,萧美琴批对岸去中国化,完全是张飞打岳飞。

第二,萧美琴认为中国文化是台湾社会组成元素,属于民进党传统文化论述:「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一部分」,而非「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东西交融、兼收并蓄的确是台湾文化的宝贵资产,但相互尊重才是真正的多元,民进党千方百计借助政治力量刻意用「多元文化」来稀释、压缩中华文化,是对「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台湾文化」现状的改变,肆意修改课纲、删除古文、篡改历史,自然会受到民意反弹。

删除古文民意反弹

第三,民进党致力于「去中国化」,却出现「中共化、大陆化」倾向而不自知。苏贞昌引用对岸名言「再穷不能穷教育」,蔡英文多次使用「质量」、「打造」等大陆用语,再到坚定标榜反中的赖清德,此次总统大选政见使用「希望工程」词汇,正是源于大陆共青团在1980年代首创的概念。民进党原本想铲除传统文化的「根」,又要争取台湾民意的「果」,到头来挂在了对岸政治用语的「枝」上,令人啼笑皆非。

反过来看,中华文化的根在台湾铲不断、挖不走,更像榕树般枝繁叶茂、独木成林,大陆应该更加增强两岸融合的信心。过去几年,大陆官方和民间不少人对台湾社会是否还有所谓「中国心」产生强烈焦虑感,而这种焦虑感也影响着大陆对台政策的分寸。其实,如果真正深入台湾基层,就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完全不是媒体、名嘴或政治人物刻意操弄的假象。

更何况,大陆从香港回归27年艰难融合的经验中,也应该认识到,统一能否巩固,经济利益重要但非首要,归根究柢还是精神和文化层面能否融合。因此,北京政策议程中的所谓「解决台湾问题」,最重要的并非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手段,而是如何借由同文同种的文化融合、春风化雨般争取台湾民心认同,此乃和平统一的真谛与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