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文化软实力 台湾应更自信

社评

北京图书订货会时隔两年后,于2月底重启,千余种台湾作家出版品在现场展出,既有国学大师经典,也有新锐作家作品,涵盖文学、哲学、历史、生活居家、百科知识、儿童绘本等类别,许多年轻人在摊位前流连忘返。近年疫情加上两岸关系冰封,民间交流顿挫,但大陆出版业与年轻读者对台湾书籍仍极有兴趣,两岸文化的连结是断不了的。

两岸青年心灵相通契机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余光中、席慕蓉、琼瑶、三毛、朱西宁等台湾作家,屡屡在大陆掀起台湾文学热,他们的文字打动了两岸读者内心。在大陆影响力颇高的书影音社交网站「豆瓣」上,朱西宁的《铁浆》、蒋勋的小散文,作品评分始终高达9.0。大陆出版界公认,台湾作家作品具人情味,感情浓厚,读起来格外亲切、疗愈。

近年来,台湾文学作品的主题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贴近人心的文字作品,在情感上仍能引起两岸读者的共鸣。过去,余光中、席慕蓉等大家的作品关乎历史,关乎离乡背井的愁绪。如今,年轻一代的台湾作者更关注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情感遭遇,在这些作品中,大陆读者一次次和故事里的人物相遇,去理解生命里的那些时刻,那些掩藏在记忆里的某一段,随着两岸文化连接与交流不断,大陆读者对此并不陌生。而且,有些情绪和处境是当代两岸年轻人共通的,譬如现在的大陆青年或许无法理解老一辈台湾作者的乡愁,却能读懂台湾年轻辈作者的孤独感,这恰是两岸年轻世代心灵相通的契机。

大陆许多出版企业都设立了台湾图书编辑事业的专责部门,近两年来,推出了骆以军的《故事便利店》、江鹅的《俗女养成记》、三毛的《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黄丽群的《海边的房间》、朱西宁的《破晓时分》等作品,在「豆瓣」年度文学排行中排在前十的位置。

随着大陆作家如莫言、余华、苏童、王朔、刘慈欣等越来越被外界熟知,大陆图书市场,尤其文学类图书市场非常活跃。在此背景下,台湾文学作品在大陆书籍市场仍享有一席之地,一方面显示出大陆读者对台湾作品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大陆图书出版审批制度对台湾书籍与台湾文化进军大陆,并不构成障碍。

优势互补无惧文化统战

反倒是台湾近些年来对大陆文化的影响力显得草木皆兵,2020年底文化部定调对大陆出版品要事先出版审查,声称要防止中国文化统战;2022年12月数位发展部限制公部门领域使用TikTok,禁其在台湾设立营业据点;甚至把看简体字、吃大陆零食都视作新型的「文化入侵」,这种毫无自信的焦虑和抗拒,反而凸显出执政党的被动和无力。

看到台湾文学如此深入影响大陆,台湾应当对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有信心。如果限制出版自由、禁止流行文化有用,那么在两岸相互隔绝的年代,台北不会有地下简体书店的存在,邓丽君的歌也不会在大陆土地上广为传唱。

ChatGPT人工智能来临的时代,两岸出版品的深度合作与交流,是爱书人的福音。一直以来两岸出版品就存在着优势互补的空间,台湾市场较少学术与冷门文学译着,大陆出版社实力强、资源多,可不以市场为导向推出优秀作品,而台湾出版品则时效性强、精耕细作,装帧优美、文学作品打动人心,深受读者喜爱。北京图书订货会上台湾作家作品的表现即可见一斑。

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愈开放、愈多元,文明愈昌盛、社会愈繁荣,无论与大陆交流,还是与全球交流,应该担心的不是「文化入侵」,更不是「文化统战」,而是要思考自己有着怎样的文化底蕴,又创造了怎样的文化精髓,值得被印刷在珍贵的纸上,流传下去。在出版合作、文化交流互动上,应该更加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