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滋养台湾 去中化贻害无穷

(图/新北教育局提供)

北一女区桂芝老师抨击民进党推出的「108课纲」删掉古文名篇,意在「去中国化」,是「无耻的课纲」,引发两岸有识之士的共鸣。两岸同胞同文同根,皆在中华文化的熏陶滋养下代代成长。用狭隘的意识形态消弭中华文化的教化影响力,无异于施行愚民政策,将阻滞年轻世代的心智成长,愚民终将愚台。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民进党籍的政客在骂架之时,也常常引用中华文化的典故。此番无理辩称「廉耻是君主政治的产物」的游锡堃,自己亦写作传统韵诗并吟诵。中华文化本就在台湾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刻印在台湾民众的生活习惯、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及价值理念之中。文化不仅存在于庙堂之上,更广泛散布于江湖之中,成为每个个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组成部分,享有中华文化的滋养是台湾人的权利。

在台湾,中华文化的元素与符号无处不在。且不用说文字语言,民众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待人接物之道,举手投足之间都是中华文化的流露。从春节、元宵到传统灯会,再到源自中华文明体系的儒家文化、佛教、道教、一贯道、妈祖信仰等,中华文化本就融在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台湾街头,「忠孝路」「仁爱路」这些街道名称也都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如何尽灭?

必须要看到,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发扬促进了台湾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上世纪50年代,钱穆、胡适、牟宗三、南怀瑾等一批国学大师从大陆来到台湾。他们在台湾收徒讲学,致力于培养国学传人,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1967年,蒋介石倡导成立「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全力推动传统文化复兴。文复会在推广儒家传统文化、加强民族精神教育、推动古籍今注今译、增加以四书为主的中华文化课程等方面,展开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这场文化复兴运动,从整体上提升了台湾的教育和民众质素,从而为之后的台湾经济腾飞奠定了伦理与精神基础,并孕育了台湾的文艺繁荣。

台湾一直以传承中华文化为傲。许多外国人初学中文,了解中华文化,台湾都是第一站,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一大批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经典文艺作品,也出了不少「华人之光」的代表人物。从以诗入词的新民歌运动,到林怀民创立的「云门舞集」,再到侯孝贤、杨德昌、李安等知名导演创作的意蕴丰富的电影作品,乃至方文山笔下的《青花瓷》、《菊花台》等传唱华人世界的音乐作品,无不得益于中华文化的滋养。可以说,中华文化不仅为台湾人提供了持久的艺术养分,更塑造了台湾人勤勉、诚实、守信诺、重孝悌、知礼节的精神气质。一方面,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理念潜移默化地鼓舞台湾人入世进取,令诸多台湾精英走上世界舞台;另一方面,释道两派的出世之心亦令台湾民间团体兴盛,各类社工可以不计回报为社会提供多元化服务,从而助益了社会的和谐之风。

如今,民进党试图斩断台湾与中华文化的根脉连接,制造易受政治操弄的「文盲」,自断优长,势必损害台湾积累多年的文化竞争力,对台湾的长远发展贻害无穷。民进党的「去中国化」更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现在,中华文化在全球影响力日益兴盛,「疯」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纵观世界历史,凡是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都不易因政治势力的干预、变动而毁灭。今时之台湾,更需要中华文化传承的中庸、和谐等智慧遗产,以应对一个撕裂动荡、不确定的世界。(作者为大陆资深时政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