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新冠病毒感染无法刺激永久的免疫力

累积感染率。(图/商周提供)

何谓永久免疫力?就是感染后,一辈子不会再被感染。天花,这个至今唯一被人类以接种疫苗的方式根除的疾病,就是靠着它所刺激的永久免疫力,成为根除病毒的最重要因素。且不管是接种天花疫苗或自然感染,所形成的群体免疫,都可以提供我们不再被天花病毒侵犯的永久保护。还有麻疹,一旦感染,人体免疫力可以维持数十年到一辈子之久。也就是说,只要感染过,就不太需要担心会再被感染。然而,新冠病毒并非如此,Omicron 更是让人类感到棘手无比。即使我们被感染过,也有可能再次被找上。

你我都感染过多次冠状病毒

重复感染并非新冠病毒专属的病毒特性。从已经与人类共存的四种季节性冠状病毒来看,研究显示,人类从这些冠状病毒获得的免疫力,只能维持很短的时间,所以大部分的人是有机会被重复感染的。一项长期追踪的研究显示,此类季节性冠状病毒的累积感染率,会随年龄增加而提升。

84%的儿童在三岁时就被至少一种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过,而且20-48%的儿童在三岁以前有被冠状病毒感染至少两次以上的经验。即便成年人, 被一种冠状病毒感染12 个月后,再次被同一种季节性冠状病毒感染也是常有的事。

虽说这四种季节性冠状病毒带来的症状,都属于上呼吸道感染的轻微症状,但冬天住院的类流感呼吸道感染者当中,也有约10.36%的住院病人确认受到冠状病毒的感染,病毒占比分别为HCoV-OC43(43.43%)、HCoV-NL63(44.95%)和HCoV-229E(11.62%),而且感染率最高的是10 岁以下小孩。血清学研究也显示,六岁以前的幼儿,感染率快速逐年增加。经证实,大部分的人在六岁之前就已感染过冠状病毒了。

不同的冠状病毒比例。(图/商周提供)

从感染者主要都是年幼的孩童,成年人则呈现高抗体阳性率,显示过往的自然感染提供某种程度的保护性。成年人虽可能再一次被感染,可是症状通常不明显。

综合这些资料显示,每次感染后所获得的免疫力,虽不能预防下次感染,却会使下次感染的症状更轻微。

对某些人,重复感染是惹祸,不是帮忙

以上是冠状病毒重复感染的相关研究结果,宏观来看,也代表了多数人所经历的感染与免疫交互相关的机率。至于会不会有某些人走上不同病程,重复感染后,症状反而更严重,而不是更轻微?确实是有少数这样的人存在。

血清阳性率。(图/商周提供)

尽管绝大多数有关重复感染的文献,都显示自然感染可提供某种程度的免疫力,使得再次感染的症状较轻,或整体住院率较低。但也有一些研究仔细描绘且凸显个体的差异,值得我们好好了解这些例外具有哪些特性。

2020 年11 月到2021 年5 月间,西班牙的一家医院追踪了19 位经过病毒基因定序确定是重复感染的病例,且都在第一次感染后接受检验是否有抗体产生。结果发现,其中有六人没产生抗体。在第二次感染时,那六位没有产生抗体的人都出现症状,其中两人需要住院、一人死亡。而有抗体的13 人中,只有五人第二次感染有症状,其他八人都没有症状,没有人需要住院或死亡。虽然样本人数不多,但清楚阐述了感染后产生预期的免疫反应的重要性。感染后没有产生

抗体的人,就像接种疫苗没有产生抗体一般,在下次感染时,是不具保护性的。此外,感染后没有产生抗体,本身可能反应的是某种免疫缺陷,也是无法抵抗病毒的缺陷。针对这类族群加以研究,可以做为未来精准医学的基础。

墨西哥则分析了全国100,432 名确诊者的资料(Omicron出现之前),并确定有258 例检验确诊的重复感染病例(0.26%),显示在Omicron 出现之前,重复感染率不高。从报告中还可观察到,首次感染新冠病毒且为重症者,再次感染同样是重症的机率较高,且两次感染的间隔时间也较短。除此之外,在多变项分析中,也发现其他重复感染新冠重症者的相关风险因子,如年龄、共病(肥胖、气喘、第二型糖尿病)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可以知道,哪些人重复感染新冠病毒容易出现重症。还有没有其他风险因子,会增加重复感染重症率呢?

加州的凯萨医疗机构(Kaiser)针对75,149 名确诊者进行研究,重复感染的有315 例,270 天的累积重复感染率为0.8%。同时发现,初次感染需要住院的人,更有可能再次被感染(1.2% vs 0.8%)。此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重复感染率为2.1%,也是明显较高。不过儿童再次感染率则远远低于成人(0.2% vs 0.9%)。从性别来看,女性重复感染率为1.0%,与男性0.7% 也有显著差别。

以上研究同时让我们观察到,以住院率来说,重复感染的族群(11.4%)比初次感染的族群(5.4%)更需要住院。这是否违反了前面所说的,重复感染症状较轻的理论?

应该不是,只要仔细分析就会看得出来,上述研究显示重复感染的人比较集中在原本就相对不健康的人,反应在原先就需要住院,或已知免疫力较差的人身上。这些人或许就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族群,相关作为如尽早诊断并加以治疗,或执行更详细的个体研究,以进入精准治疗/预防的范畴,都是我们可以着手进行的。

(本文摘自《从一个没有名字的病开始》/商周)

【内容简介】回到二○一九年末,身在台湾的我们,恐怕很难想像,日子即将全然改变。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子,都将被口罩盖上、被酒精浸润。

新冠疫情是一出歹戏拖棚的病毒变异大竞赛。原本预期疫苗上市、接种疫苗、疫情结束,一切回归正常。但新的变异株一次又一次出现,我们只能不断调整目标和行动。

本书是一个台湾的流行病学专家,用台湾这片土地的语言所写。集合疫情期间,全球科学界对病毒、疫苗、免疫反应、防疫成效的研究成果,加上传染病学、流行病学、公卫专业的解读,层层为大众的防疫知识打钉固桩:

․「极权防疫」 与「民主防疫」,差别在哪里?

․新冠病毒是人造的,还是源于自然的蝙蝠病毒?

․Omicron将成为在地化季节性呼吸道感染症,长期与人类共存!

․重复感染提供在地化疫情的平衡与稳定!

․综合免疫为你做好准备,对付下一个变异株!

․疫苗刺激免疫反应,怎么做让疫苗反应更好?

․长新冠是什么?谁容易有长新冠?怎么治?好得了吗?

․益生菌和维生素D是对抗病毒的神奇疗方!

科技,还未找到更好的方法,杜绝再一次全球大流行;但人类历经灾难的知识成长,可以是防疫最有效的武器。随着新冠疫情结束,我们是否可以用更前瞻性、永续性的思维,重建已经被我们破坏的一切?

【作者简介】何美乡

台湾流行病学专家、内科传染病科医师。

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曾任中研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主委召集人、生物安全委员会召集人、生医所研究员(2015年退休)。

台湾首位参与美国疫情调查服务队的流行疾病学专家,曾于SARS期间率先进入和平医院,协助控制疫情。

高中毕业后赴美国就读大学、攻取医学博士。因立志到第三世界行医,进一步至哈佛大学钻研公共卫生,曾任美国疾病管制局疫情调查员,多次担任世界卫生组织短期顾问。

协助国光生技成功开发H1N1新型流感疫苗,使国内疫情及死亡率得以有效控制,获颁行政院2011年杰出科技贡献奖。

现任台湾疫苗发展协会理事长、台湾素食营养协会常务理事、台湾健康服务协会志工兼荣誉理事长、其他环保团体志工。

《从一个没有名字的病开始》/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