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英国领导人无法选择不参加的游戏

邱吉尔视氢弹为「某种全新和恐怖的东西」,是一个对文明世界的存在本身的威胁。(示意图/shutterstock)

英美对核子武器理解上的落差在邱吉尔于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到百慕达会见艾森豪时清楚显示出来。他的私人秘书柯维尔指出,邱吉尔视氢弹为「某种全新和恐怖的东西」,是一个对文明世界的存在本身的威胁。反观艾森豪却把氢弹「视为只是军事武器的最新改良。他暗示事实上不存在『常规武器』和核子武器的分别:所有武器到了适当时候都会变成常规武器。这当然也代表了美国舆论和英国舆论的一个根本分歧。」柯维尔所言不差。这种分歧在英国又被愈来愈壮大的核裁军运动放大将会在接下来十年支配两国首都的核子外交政策。当韩战爆发时,艾德礼飞到华府,寻求重新确认那个战时的默契:原子武器只有在两国政府都同意的情况下使用。杜鲁门保证说华府在采取这种决定前将会咨询英国。艾德礼的继承人和他一样忧虑。一些精密的地下指挥部建在了首都圈的一些秘密地点。全国各地都设有防空洞。核战演习开始举行,地方政府也草拟出一些遇到核攻击时如何反应的计划。这些其实都是在做做样子。氢弹的出现意味着和苏联的任何核子战都会让全英国被夷为平地。

邱吉尔后来近似痴迷地想要促进华府和史达林之后苏联领导层的和睦关系,但终究失败,也因此引退。麦克米伦接过这棒子,先后大力游说艾森豪和甘迺迪去跟苏联签订禁止核子试爆条约。华府的态度要无所谓得多。邱吉尔和麦克米伦会积极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固然反映着他们热中于让英国留在世界事务的牌桌上,但另外一方面也显示出他们明白如果发生核子大战,英国付出的代价将会比美苏惨重得多。这种意识也为迅速扩大的核裁军运动和反核运动提供了力量。

不过不管人民有多恐惧,这都是任何一个英国领导人无法选择不参加的游戏。一九五四年,法兰克斯公务员、学者和一九四八至五二年间的驻美大使 在英国广播公司主持讲座,讲题是「英国与世界事务的潮流」。世界动荡不安,但法兰克斯对英国角色的评估却是清晰分明不管地缘政治板块如何变动,「英国都将会继续是她原来之所是,即一个大国。」三年后,英国将引爆自己的氢弹。英国的全球地位自此和她拥有的核子武器变得密不可分,但到了麦克米伦在一九六二年和甘迺迪在拿骚见面时,英国的全球地位和核子武器都受到了华府的威胁。

在一九五○年代晚期,英国已经有能力生产出她认为需要的核弹头数目,剩下需要的只是能够穿透苏联防御系统的投射装置。一九六一年四月,白宫国安会议秘密制定美国的政策,当时甘迺迪只上任了几个月。这政策的基本假设是,最符合美国国家利益的做法是把西方的核子军火库存控制在手里。只要英国一天有原子弹,法国和德国就会想要看齐。法国业已在一九六○年测试过一枚原子弹。我们必须设法消除英国的特权地位……我们的最低目标应该是说服他(麦克米伦)把原子弹和投射武器交给北约组织指挥。除此以外,我们应该设法让他停止生产用于武器的可分裂物质。」换成白话文,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美国应该单独控制西方核武器的开关。甘迺迪同意这个见解,又在文件上写了一个批示:「最好是长远来说英国会逐步淘汰其核子吓阻力量,因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活动对法国来说永远是一根刺。」

(本文摘自《孤独英国》/猫头鹰出版社)

【内容简介】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英国与法国、以色列出兵埃及,此一举动让英国在国际、政治、经济等层面大受打击,从此成为二流国家。世界霸主地位拱手让予美国,全球秩序也从此走向美苏对抗时代。

本书作者为英国资深政治记者,以数十年来对重要政治人物与外交官员的采访纪录,解码苏伊士运河至今英国的政治决策与重要转折。同时也在描绘一个骄傲的国家如何承认自己不再强大。近年的脱欧,也可以看成英国试图再次以「伊莉莎白一世的黄金时代」,让勇于冒险犯难的「全球性英国」在世界每个角落留下印记。问题是,继2016年脱欧之后,苏格兰要独立,2022年伊莉莎白女王离世后大英国协内的脱英风潮。是否,英国的努力终将让自身成为孤岛?

【作者简介】菲利浦‧史蒂芬 Philip Stephens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曾获英国新闻奖年度政治记者、大卫瓦特奖和政治研究协会年度政治记者奖。着有《政治与英镑》、《托尼‧布莱尔:政治的代价》等书。

《孤独英国》/猫头鹰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