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西方医学的食饵疗法

非常罕见的是,一九一八年具有教会背景的宁波中华卫生公会,在其编辑的《卫生公报》内,刊载的竟然都是中医理论,例如海蜇、荸荠能够治疗痢疾,而吃生萝卜则可以治疗该年发生的大瘟疫(流感),因其能解风火、温燥、湿热之邪。(示意图/shutterstock)

论近代医学技术与文化,不能忽略中、西对比。在二十世纪一开始的十年内,中医的「食疗」并没有被报刊等日常大众媒体所重视,反倒是西医有一些「食养」的新知识被引介。一九一四年西医即有「食养法」一词,对肺病的调养可能是内容最多且最早的。观其内涵,实多谈营养学和消化理论,但非食物疗法,而是呼吁注重营养以对抗疾病,比较偏重调养与护理层面。它们常被放在西方「卫生」概念中来探讨,以营养学为主,探讨饮食中的滋养物质或不要暴饮暴食等基本饮食卫生知识。同样的,家庭常识也谈食物养生,主要是关心食物中的物质与滋养成分,而非治疗学。整体饮食卫生被扩大化,除了干净、清洁的意义外,还多了食物性质的新知识―「营养」;并迅速和传统的养生概念进行结合,以大众、家庭之名,进行更广泛的扩散。

陈寿凡于一九一七年出版《不用药食物疗病法》,报纸上打出的广告是该书理论为「医学革命之先声」,叙述消化之理、阐述食物之化学成分与营养素对调养疾病的意义。又如留学德国的黄胜白(一八八九-一九八二),在定义「家医」时,就指出了其为「自家医(生)」之意义,即强调个人的卫生观、食物消化理论与营养素之注意。非常罕见的是,一九一八年具有教会背景的宁波中华卫生公会,在其编辑的《卫生公报》内,刊载的竟然都是中医理论,例如海蜇、荸荠能够治疗痢疾,而吃生萝卜则可以治疗该年发生的大瘟疫(流感),因其能解风火、温燥、湿热之邪。《卫生公报》还引孙思邈所言:「医者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说明食治不仅适合于老人、小孩,也适合久病厌药、贫穷、过于娇养之人。该刊已就卫生观点说明食物在医疗上的价值,而其竟然是西方背景之刊物。

到了一九二一年,上海《中华医学杂志》上又发表一篇〈胃溃疡之最新食饵疗法:华伦廊尔孟氏述〉,这是第一次「食饵疗法」为中文专业医学期刊所采用,当时翻译是透过饮食控制,来降低对疾病(胃溃疡)的刺激,并能维持病人的基本营养,以促进痊愈。《同济医学月刊》则于一九二六年刊出一篇〈肾脏病之食养疗法〉,则用了「食养疗法」一词。比较起来,或许不用为翻译名词的细微与精准钻牛角尖,但西医最常用的词其实是「食饵疗法」,该词与后来的中医「食疗」有所衔接,中医也称古代具有疗效的食物为「食饵」,甚至言那是「固有之宝藏」,但其实那是民国之后才出现的名词,而且有中、西表述与知识呈现上的差距。「食饵疗法」这个名词,乃由西方营养学和看护法两种知识组成,还重视烹饪法,包括温度、食品的状态、软硬度、是否好消化、有无化学性刺激等细节知识,故该词常与调养消化系统的疾病有关。「食饵疗法」还会依据病程而提出需要禁食之物,甚至建议罹患胃病者采「减食疗法」,例如西医陈维宝就指出胃出血后不可饮食,或建议不吃早餐,仅喝清水。而更重要的是,当时报刊刊载西方饮食疗法的施行场域大多在医院,因为有看护和诊疗仪器协助,例如胃出血或不出血,吃的东西就有差异,但必须经X光机或化学检验才能知晓,与一些食疗主张的家庭、大众概念有所差异。一般中医对其理解,也是「资食饵质液,以增荣养而却病邪是也。」由此可见,「食饵疗法」是以西方营养学和病理学为核心而开展的调养技术。

(本文摘自《华人大补史:吃出一段近代东亚补养与科技的历史》/时报)

【内容简介】

品尝历史中食物的滋味,探究补养文化的冲击与再生

本书的焦点在于探讨「补养」的历史。台湾街头巷尾的饮食文化中,充满着各种「补养」的菜色,从早期的狗肉锅、炖鳖汤、蛇汤、十全排骨,到一九八○年代,逐渐普及全台的羊肉炉、姜母鸭;还有青草茶、苦茶等,相信读者对这些滋味都不陌生。由于传统文化中药食如一、药食同源的发展,这些食物通常加了不少具补养功效的中草药材于其中,而赋予一道菜色、一碗热汤、一杯茶饮等具有防治某些疾病的功效,这样的文化现象与背后的历史因素值得探索。

此外,生活中诸如维他命、鸡精、蚬精、提神饮料等具有补养、补精神、提升体力的饮品,即便已被「科学」二字重新包装,但还是伴随着传统补养功效的话语,而成为现代的新补品,可见补养文化影响之广泛,历久不衰。

食补有没有真实效用,需要专业医师来解答,但我们可以从历史中了解所谓被社会文化所认同之「疗效」或某些「效果」,是如何透过各种历史因素而被建构出来。二十世纪初期以来东亚各地的科学观和中西医汇通概念,又如何赋予这些具有补养意义的食物,一些全新的健康概念,并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阅读本书,可让读者在吃下这些食物时,拥有多一份趣味与对其健康功用之省思。

【作者简介】

皮国立/主编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医疗社会史、疾病史、身体史、中国近代战争与科技等领域。着有《近代中医的身体与思想转型:唐宗海与中西医汇通时代》、《台湾日日新:当中药碰上西药》、《「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国族、国医与病人:近代中国的医疗和身体》、《中医抗菌史:近代中西医的博弈》、《虚弱史:近代华人中西医学的情欲诠释与药品文化(1912-1949)》、《跟史家一起创作:近代史学的阅读方法与写作技艺》、《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国的真相:一段抗疫历史与中西医学的奋斗》等学术专书,并合编有《卫生史新视野:华人社会的身体、疾病与历史论述》、《药品、疾病与社会》、《忆载航空城:大园落地生根的记忆》以及高中历史教科书等等,另有学术论文、专书篇章等80余篇。

曾龄仪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历史学博士,台北医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研究兴趣为近代日本史、近代台湾史、移民与食物史,着有《沙茶:战后潮汕移民与台湾饮食变迁》。

张仲民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兼任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出版有《种瓜得豆:清末民初的阅读文化与接受政治》、《叶落知秋:清末民初的史事和人物》等四种,发表有论文、书评多篇。

牟立邦

复旦大学博士,现任台湾明新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助理教授。研究专长为中国近代史/中日抗战、货币史研究;物质文化/饮食文化、影视研究。着有〈两岸史学史视野下的淞沪会战「轴线移转说」述评〉、〈明清之际台湾「番银」的通行——兼论社会经济的发展〉、〈「辛甚曰辣」:明代以前中国辛味概念的形成及演绎〉、〈从「董月花」的塑造看文化与群体的折射〉等篇章论文。

刘士永

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专长为医学/公共卫生史、日本殖民医学、东亚环境史。着有《武士刀与柳叶刀:日本西洋医学的形成与扩散》、《东亚医疗史:殖民、性别与现代性》、Prescribing Colonization: The Role of Medical Practices and Policies in Japan-Ruled Taiwan, 1895-1945等专着。

张淑卿

国立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长庚大学医学系人文及社会医学科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处访问学员、博士后研究员。专长领域为台湾医疗卫生史、护理史、以及科技、医疗与社会。着有研究论文、书评、翻译等百余篇,散见于中英学术期刊中。

安勤之

母亲说「天下一勤无难事」,安是家族名,之是辈分序。胸无大志,心怀小事,着有四物、灵芝、牛樟芝相关论文。乐于吃饭、睡觉、打太极,钻研尼采、实验教育与社会学理论,目前任职于阳明交通大学百川学士学位学程,担任实作级专案助理教授。

蒋竹山

台湾桃园人。清华大学历史所博士,中央大学历史所副教授兼文学院学士班主任。曾任东华大学人社院大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大学历史所所长。研究兴趣喜欢打破传统台湾史、中国史、世界史三块分立之框架,主要方向为医疗史、新文化史、全球史、公众史学。历来除关注全球视野下的物质文化史研究,在学院推动相关社群活动外,也对社会大众推广历史普及与公众史。

《华人大补史:吃出一段近代东亚补养与科技的历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