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精选》胃肠的好菌能增加抗压性

有趣的是,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时,肠躁症就更可能发生。因此,人在陷入忧郁和焦虑时,胃肠道问题也会出现。肠道某些细菌过多,身体或心理就会生病,这时就得求助于有益的细菌及菌株。(示意图/shutterstock)

这些研究很惊人吧!而且大脑的健康不能全靠单一菌株。肠道内有数万亿种不同的菌,只要不过量,就没有害处。事实上,它们的能力很惊人,可以让你内外健康、状态良好。消化食物、释放奇妙的化学物质、从肠道提供关键讯息到大脑。我们现在明白,心情要稳定,有赖于胃肠道里住着不同类型的好菌,也就是所谓的微生物群多样性。

「大约在十年前,各种研究刚汇总在一起,主题包括微生物群、炎症等。最后总结,人需要微生物群来保有正常的大脑发育和健康的压力反应,」克莱恩说:「下一步是深入了解微生物群对忧郁和焦虑的影响力,以及它是否能逆转这些负面情绪。」

我们早就知道,童年所承受的压力,像是被虐待或生活困顿,会改变当事人的大脑结构,日后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那些创伤也改变了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克莱恩的早期研究发现,幼时承受过巨大压力的老鼠,其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会减低。

目前还不清楚,贫困幼童成年后的肠道问题,是当年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还是没钱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来让肠道滋生好菌。可能两者都有。

克莱恩和同事研究有忧郁或焦虑情绪的受试者,不意外地发现,后者胃肠道中的细菌多样性也减低了。他们还不清楚,忧郁症与肠道缺少某些细菌的因果关系;是前者造成后者,或是反过来,也或许两者交互作用。总之,克莱恩说,这种强烈的关联暗示了一种可能性:只要找到方法将好菌带回胃肠道,人们就更能制伏自己的忧郁或焦虑症状。

有趣的是,微生物群的多样性降低时,肠躁症就更可能发生。因此,人在陷入忧郁和焦虑时,胃肠道问题也会出现。肠道某些细菌过多,身体或心理就会生病,这时就得求助于有益的细菌及菌株。动物实验显示,胃肠道中某些菌种(如乳酸杆菌和比菲德氏菌)浓度较高的话,认知功能会有所改善,压力反应也会趋缓。目前还有许多我们并不了解的菌株,也应该对大脑有益。

克莱恩和同事们进行了一项小型试验,他们在健康受试者的饮食中添加单一种细菌:比菲德氏龙根菌(Bi_dobacterium longum 1714),结果如他们所料。

克莱恩招募了二十二名男大学生参与这项研究,先评估他们的压力水平、忧郁和焦虑症状以及基本的认知功能。测量压力有各种方式,比如用问卷来让受试者回报感受。研究人员还可测量身体的指数,常见的方法包括肤电反应;压力过大或情绪激动时,皮肤中的肌电活动性就会提高,反映出身体有多激动;你还可以测量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的周期。总之,若肤电反应和皮质醇浓度都提高,就是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克莱恩及同事给参与者一项任务:在冷加压试验中进行社交评估。这不太好玩,参与者得将非惯用手浸入冰水中(约摄氏四度)持续四分钟,让自己有个具体的压力源。对于健康的人来说,这时皮质醇的浓度会升高,但社交能力会减低。

「手臂泡在水中,但一旁有人看着你、做笔记并发表评论,」他说:「真是不太舒服。」

最初的测试结束后,一半的参与者每天早上都会收到一小袋比菲德氏龙根菌,可加到牛奶服用;对照组则是给安慰剂。一个月后,克莱恩和同事又用冷加压法来评估学生的状态。

接着他们将做法对调。他们给对照组服用一个月的益生菌,而其他人拿到安慰剂。四个星期后,每个人都回到实验室重新做一次评估。克莱恩检查数据后发现,服用益生菌的参与者焦虑感都减轻了,在冷加压试验下的生理反应也减缓了,甚至记忆力还增强。

「这是一项小型研究,但结果确实很振奋人心,」克莱恩说:「从生理回馈中我们看到,益生菌降低了参与者的压力水平,生理机能也变得稳定。如果能用此方法来帮助有轻度忧郁或焦虑的人,那前景一定很可观。」

这个结果令人兴奋。德国图宾根大学的研究员保罗.恩克(Paul Enck)也想看看,什么样的大脑活动能开启减压效果。他没有用冷水,而是用电脑游戏来施加压力。这款游戏名叫网路掷球(Cyberball),在虚拟环境中,三个人玩接发球。这个游戏有两种玩法,第一种是三人乐融融地来回传球;另外一种是两人不断传接球,但要避免让第三人接到。实验的参与者要当被排挤的第三人,这样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压力反应。

「就像童年时被朋友们排挤的感觉,」克莱恩说:「这项试验充分证明,大脑不喜欢社交出现阻碍。」

恩克及同事们找来四十名健康受试者,一组服用四个星期的比菲德氏龙根菌,另一组服用安慰剂,然后请他们在实验室玩网路掷球游戏。恩克全程检测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和压力反应;游戏结束后,他们也填写了问卷。恩克发现,被排挤时,服用益生菌的受试者的压力反应较小,大脑更加活跃,精神也变得更好。

除了比菲德氏龙根菌外,研究也指出,许多菌株都能改善压力、情绪和焦虑症状。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好菌能增加大脑的韧性;而且,想要拥有健康的大脑,就要有健康的肠道和多样性的微生物群。

(本文摘自《吃出好心情》/ 天下文化出版)

【内容简介】

焦虑与低落心情是现代人生活的标配,社会上也有许多资源能帮助我们走出泥淖,除了看诊服药之外,谈话治疗、运动、静坐等等都有一定的成效。而身兼农夫的精神科医师拉姆齐强调,有一种治疗法最必要,而且自主性又高,但往往被忽略了:饮食。

拉姆齐医师在农场长大,从小就体会到美食与健康不可偏废。在实务上,每次有患者来,他必定会先检视对方的饮食状况,也发现这个问题跟心理健康有一体两面的关系:心情不好的人,没心思吃得好;吃不好的人,心情会变得更糟。有些患者虽然有养生食疗的概念,但却牺牲了自己的口味,强迫自己吃下不可口的料理,既无法持久,心情也不会变好。

本书最重要的创见在于两点:

1. 为读者列出十二种健脑的营养素,他称之为「抗忧郁食品评量表」(AFS)。

2. 透过广泛的食物类别来弹性规划饮食,不必执著于超级食物。

因此,想要吃出好心情,只要在日常饮食做一点微调和替换,不必全盘推翻原有的习惯。除了饮食,他也会介绍最新的医学观念,让我们了解大脑、肠道、微生物、食物与情绪的密切关联。在最后一章,出版过食谱的拉姆齐医师,也会提供一套简易的六周菜单,让大家享受下厨的乐趣,也可作为外食的参考。

最后拉姆齐医师强调,在疗愈的过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元素就是「想要改变的意愿」:每餐多加一把青菜、一颗蛋,每天随手记下自己的饮食与心情,就能排解忧郁、缓解焦虑,健脑、健心又健身。

【作者简介】

德鲁.拉姆齐(Drew Ramsey M.D.)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临床助理教授、《男性健康》杂志的顾问以及农夫。他的文章与论文散见于《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与《刺胳针》,并发表了三次TEDx演讲。其著作多在探讨心理健康与营养的关系,包括《吃饱吃好》(Eat Complete)、《羽衣甘蓝的五十道阴影》(50 Shades of Kale)以及《吃出幸福感》(The Happiness Diet)。他时常来回纽约市和印第安纳州两地,目前与妻子和孩子一起住在有机农场。

【译者简介】

李伊婷

1980年生,高雄人。曾任职文创产业国外行销,现为自由工作者及译者。译有小说、励志、医疗保健、商业、运动等多种书籍。译作有:《红土之王:拉法‧纳达尔》、《我睡不着的那一年》、《圣殿骑士悬疑系列之一圣殿之剑》等等。

联络方式:[email protected]

《吃出好心情》/ 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