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提升保险理赔质效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近期发布的2024年3月保险业经营情况显示,今年一季度,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累计达到2.15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行业汇总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保险业原保险赔付支出共计735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高达47.8%。

从行业整体来看,在保费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原保险赔付支出也实现了显著增长。业内人士表示,赔付支出增速显著可能是受到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影响,据应急管理部公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38亿元,为近5年同期损失之最。其次,随着经济活动持续回暖、客户出行需求增长,车险出险率也随之上升,赔付支出加大。

赔付支出一般分为赔款支出与给付支出两大类。其中,赔款支出指的是保险人对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根据合同约定向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给予的经济补偿。保险给付是指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的约定,向被保险人提供一定的服务或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死伤医疗给付和满期给付等。

“理赔服务作为最能体现保险保障功能和服务温度的环节,是保险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质量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林表示。

近期广东梅州市梅大高速茶阳路段发生路面塌陷事故。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保险公司快速启动应急预案,仅用一天时间就预付了1062万元的保险赔款,用于伤亡人员赔偿和应急救援工作,展现了保险业的快速响应和社会责任担当。其中,中华保险在事发当天就向高速公路公司预付了1000万元的赔款,用于第三方人员的伤亡赔偿。中国人保、阳光保险、中国太保、平安保险等多家险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理赔绿色通道,简化理赔手续,为受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何林表示,长期以来,保险理赔都依赖于人工查勘、人工定损,导致传统理赔过程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陷。然而,保险业数字化发展可以使保险企业在线上完成理赔环节的各个部分,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力限制,大大提升了保险服务质效。从目前保险业实践成果来看,大部分保险业务的平均理赔时效已降低到2天以内,一些简单案件甚至出现“秒办”,这对于改善行业形象、提升消费者福利大有裨益。

“保险业的数字化发展带来的益处毋庸置疑,但数字化发展也会随着数据泄露或被滥用而侵犯消费者权益,竞争秩序有待规范、专业人才短缺、前期投入高等诸多限制问题不断暴露。因此,保险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保险科技的成熟应用仍然需要经历较长的发展周期和不断试错的过程。”何林说。 (经济日报记者 武亚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