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旱轮作收益大增 农委会编1亿元推广

农委会主委陈吉仲(左四)23日参加台南区农改场120周年场庆,宣布农委会明年将编列1亿元经费,推广水旱轮作创新模式,提高农民收益。(曹婷婷摄)

气候变迁挑战传统农耕型态,台南区农业改良场去年起打破传统一、二期种水稻、三期种杂粮,研发杂粮为主、水稻为辅的水旱轮作模式,1公顷收益从10几万元增至30几万元,也减少枯水期用水压力,23日发表这项成果,农委会主委陈吉仲当场宣布,明年将编1亿元推广。

传统一期稻耕作时间为1月下旬到6月中旬,二期稻为7月中旬到11月下旬,台南区农改场试办调整为1至4月种大豆或玉米,5到9月雨季时改种水稻,9月后再种其他作物。台南区农改场场长杨宏瑛表示,比起一、二两期都种水稻,用水量减少60至70%,收益反而增加。

陈吉仲昨天参加台南区农改场120周年场庆,听取台南区农改场试办成果后表示,农委会每年编列150亿经费保价收购稻米,但农民收入并未增加,明年将编1亿经费推广期作改变,帮助农民收入增加,政府支出减少,创造双赢。

陈吉仲说,2040年全球升温1.5度,气候变迁对农业影响愈来愈严重,农委会每年农业科研计划预算从4亿元提高到8亿元,投入因应气候变迁各项研究。

台南市无米乐稻米促进会总干事张美雪说,农民长久以来都以种稻为主,改种其他作物,还要担心病虫害、天候等考验,重新学起,除非是好管理、好耕种的农作物,较好入手,但她也说,农民配合度高,前提是必须花时间辅导,除了花钱推广,还要花心力帮农民改变耕作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