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搅动家长的“暑假焦虑”
原标题:孩子们悠长的暑期被渲染成“弯道超车黄金期”,焦虑的家长既交课时费又交“智商税”(引题)
谁在搅动家长的“暑假焦虑”(主题)
文汇报记者 吴金娇 王星
这个暑假,你家孩子报班了吗?悠长假期接近尾声,不少家长算起了经济账:兴趣班、培训班、研学营……暑期俨然成了新型“碎钞机”,动辄花去数万元,更有家长调侃“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
种种“烧钱”行为背后,固然有家长的教育焦虑、望子成龙的攀比心理作祟,但也有不少家长感慨,如今打开手机,不时会遭遇各种信息的“狂轰滥炸”,要保持淡定谈何容易。
“一年级的暑假是最可怕的”“‘四升五’的暑假是分水岭”“做好这三件事,孩子就能超过班里80%的同学,实现弯道超车”……从机构的公众号到自媒体的短视频,在一些危言耸听、火上浇油的言论诱导下,孩子们原本悠长的假期被渲染成“可怕的暑假”,学生和家长也被当成“韭菜”收割:孩子疲惫,暑假比上学还忙;家长则要支付一张张高额账单,不少家长也只能苦笑:自己是既交了课时费,也交了“智商税”。
暑假焦虑究竟从何而来?是谁在搅动家长的情绪?为此,记者展开调查。
“神秘考”的生意经
摘要
“很多考试号称背后有‘牛校’的影子,其实都是机构自己搞的。”
8月中旬,不少小学“四升五”的家长,被各类升学自媒体上发布的有关“SMK”的消息搞得心神不宁。“新一轮小升初SMK已经开始了?”“SMK提前启动,2025届你们准备好突围了吗?”
所谓的“SMK”,是“神秘考”的拼音缩写。按照一些家长的解释,这是少数“牛校”为挑选优质生源组织的选拔考。与“SMK”“配套”出现的,常常还有各“牛校”以及班级的英语缩写。记者点开这些阅读量动辄数万的推文一一细读后发现,原来并非学校开始“捞人”,而是不少培训机构在8月举行了各种考试,再以帮助学生冲刺“牛校”为由,鼓动学生参加机构的冲刺班。
“据说要参加外面的神秘考,‘小托福’成绩没有860分以上,简历都拿不出手。”这个暑假,小燕妈妈加入了好几个升学群,群里跳出的新消息,让她感到紧张。比如,有家长晒出了孩子的暑假学习内容,同样“四升五”的孩子,有些甚至连初中内容都快学完了。其实,小燕所在小学对口的公办初中在辖区内首屈一指,但妈妈还是希望她能“更进一步”,哪怕没进入“头部学校”,也能考进对口初中的“好班”。
实际上,早在暑期开始前,家长群体就在不知不觉中被“盯”上了。从机构到自媒体,各种营销话术层出不穷,不断刺激着家长的情绪,也考验着家长的钱包和定力。
记者根据某升学公众号的指引,随机申请加入了一个家长交流的临时QQ群。仅仅半天时间,该群的人数就达到了200人的上限。类似的临时QQ群,该公号每一到两周就会开设一个新的。根据该群要求,要想加入随后的正式群获得更多一手资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之一:在群里多聊天,达到更高聊天等级;要有该公众号的付费阅读记录;要在入群后一个月有该公众号的商品购买记录……之所以要设置这些门槛,按照公众号后台客服的说法,“为了防止家长受骗”。记者注意到,在陆续新入群家长所填写的备注名中,孩子的小升初年份已经一路排到了2031年,这实际意味着,这部分家长的孩子开学才进幼儿园!
以“神秘考”为噱头,制造“暑假最可怕”“弯道超车黄金期”的论调,已经成为某些机构与平台的“生意经”。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制造、放大升学焦虑、“鸡”家长是机构惯用的营销话术。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教培机构的严格管理,不少人开始转战线上,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大谈“教育经”。殊不知,镜头前侃侃而谈的主播,自称有几十年教育经验的专家,正是披着“马甲”的培训机构。
“很多考试号称背后有‘牛校’的影子,其实都是机构自己搞的。这两年有些自媒体甚至仅仅是靠着公众号的平台,个人组织考试,考完试让家长交钱买教辅、报‘真题冲刺班’,录不上就是你的孩子不够优秀。”一位升学自媒体博主坦言,这其实就是一种套路,通过“贩卖焦虑”收割家长。
研学热,“学”的成分有多少
摘要
“商家实际上是利用了家校间的信息不对称,将其做成了生意。”
除了“卷”学业,趁着暑假,希望带孩子四处走走看看的家长也不少。
只要家长有想法,算法就快速跟进。“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花旅游的钱,刷名校项目经验”……满屏满眼的研学游推荐,让不少妈妈们心动买单。
既要见世面,又要性价比,这个暑假,不少家长将东南亚研学营列为首选。“满怀期待地给读小学的儿子报了个泰国清迈的夏令营,本想让他用这一个月时间来提高点英语口语水平,没想到夏令营里,基本上都是中国的孩子,回来发现他的英语口语还退步了!”某社交平台上,一则有关东南亚夏令营的“避雷帖”引发了不少家长的集体吐槽。
在国内,和名校“沾亲带故”的研学营同样热销。有家长在网络吐槽,暑期给孩子报名“清北研学营”,原本最吸引家长的环节是,孩子入营后可以和清华、北大的学生以及大学教授面对面交流。“结果孩子告诉我,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如何从小立志上清北,讲课主题也是如何上清北,但全场却没有一个老师或大学生来自清北!”这位家长很气愤,“我觉得这完全不是研学,反而更像洗脑。”
“商家实际上是利用了家校间的信息不对称,将其做成了生意。”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傅毅会参加学校的招生面试。他介绍,一般情况下,大学并不会用研学营的证书去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跨文化的能力,更不会以研学项目作为加分项。而商家之所以能够“拿捏”家长,实则是利用了信息差。在傅毅看来,暑期旅游原本是家长与孩子增进感情的良好契机。但现在,很多商家都打着“学知识、拿证书”的噱头,将普通的旅行团包装成高端项目,安排孩子住星级酒店、配备专家上课等,借此抬高收费。
“真正的研学游,‘教’与‘学’的成分应该比‘游’要高。但据我所知,目前很多商家推出的研学游并不规范。”傅毅说,有些游学营的带队老师是大学生兼职,还有一些就是导游。他不由发问:这些人有教师资格证吗?他们传递的知识是否正确?能否对孩子进行正向的价值导向?如果发生意外,谁来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如今的家长,确实难当
摘要
“有时候明知是商家故意鼓吹的教育焦虑,却不得不为孩子打算,几番权衡。”
耗时耗钱又容易“踩坑”,暑假真的要让孩子上培训班吗?当记者问出这个问题时,受访家长的态度惊人一致:吐槽归吐槽,大城市的家长还是能够负担得起这笔费用的,该上还得上。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也是一名初二生的家长。在他看来,如今的家长确实很难当。他们备受焦虑营销的困扰,又不得不忍受着分数、排名榜带来的折磨。有时候明知是商家故意鼓吹的教育焦虑,却不得不为孩子打算,几番权衡。“最典型的心理就是,别人家孩子都在学,我们不得不学。别人孩子都走出去看世界了,我们也要去。否则孩子开学学习跟不上,和同学也没共同语言了!”张端鸿坦言,这会引发“剧场效应”,带动更多家长焦虑,让更多人“卷”入其中,继而引发全社会对教育问题的焦虑。
记者也在采访中发现,家长们的争强好胜感,在信息轰炸下进一步被催化,甚至会衍生成一系列的攀比。
9月开学,小冉将升幼儿园大班。这个暑假,小冉爸爸给5岁半的儿子安排得满满当当:围棋、看图说话、写字和空手道,从周二到周日都有至少半天的线下课。尽管小冉爸爸自认为很“佛系”,但上学期末和其他家长的交流,还是让他焦虑了。不少家长告诉他,这个暑假自家孩子连兴趣班都没时间上。“时间都交给英语、数学、拼音了”。在幼儿园,老师也在放假之前发出“暗示”,希望孩子在开学后会写自己的名字。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小冉爸爸瞬间觉得,自己落后了!
在傅毅看来,这种层层抢跑、不断传递的教育焦虑也与家长们对于未来的低预期和焦虑相关。《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一书中提到,焦虑实质上是一种恐慌,是一种对于危险的无能为力感。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家长,往往会将自己的无力感和紧张感转移到对孩子的期待上。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也会无形中传导给孩子。”上海商学院教授曹静谈到,所谓的提前学和“教育抢跑”,更多是一种刷题式机械性训练,或者是填鸭式、灌输式教育,不仅无法培育孩子的创新精神,还可能过早消耗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个典型例子是,不少学生一进大学就躺平,说“卷”不动了。此外,高强度的学习和竞争压力,也触发了一系列青少年心理问题。一份针对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参加调查的青少年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前几年的热播剧《小舍得》,原著作者有一段话令人深思:“为什么今天的教育资源比过去好,比过去多,但今天的人比过去还着急……可能所有的人都应该放下,慢一点,我觉得是最有利的。”
“家长的心态,真的要调整一下了。”在曹静看来,最了解孩子的应当是家长,而非机构。所以,面对营销套路,家长也要多一点定力;面对尚不完美的孩子,家长要多一点耐心,给予他们成长的时间和空间;面对亲友乃至自己,家长不妨多一些“松弛感”。不能只盯着成绩,假期陪孩子去户外游玩、共读书籍,与孩子共成长,才是更为健康的家长心态。
张端鸿特别提及一点:除了破除“唯分数”的评价指挥棒外,当前,有必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平台的监管,莫让流量助推商家,人为筑造强竞争的博弈空间,让家长陷入竞争焦虑中。
事实上,贩卖“教育焦虑”现象已引起关注。目前,已有平台发布打击“借热点事件蹭热炒作”公告,贩卖暑期“教育焦虑”内容成为治理重点,一批营造“教育焦虑”的账号,因违反平台规则受到严格处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