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边玉芳:家长的焦虑源于没有“读懂”孩子的成长规律

12月13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家庭教育论坛会场上,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长边玉芳分析了引发家长焦虑的原因,分享如何“读懂孩子”,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走出焦虑”。

京报讯(记者 戚望)“现在中国有这样一批父母,从小让孩子学很多东西。不给孩子报几个辅导班,走在路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12月13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家庭教育论坛会场上,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边玉芳分析了引发家长焦虑的原因,分享如何“读懂孩子”,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走出焦虑”。

“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边玉芳提到,中国家长常常为孩子的各种事情担惊受怕,当孩子不学习、不听话时,他们常常压不住火,产生焦虑。随后加入各种群,希望找到教育孩子的金科玉律。她介绍,中国家长总害怕孩子未来没有出路,以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好了。也总以为孩子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成绩越好。“特别是孩子妈妈,孩子只要坐在书桌前,心里就踏实了,反过来只要不在书桌前,心里就非常不踏实,很想把孩子赶进去。”

“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同时也决定了父母的人生。”边玉芳称,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对孩子在不同阶段应培养哪些能力、学哪些知识等缺乏认知,不知道孩子的成长需求,自然也走不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而“育儿观”往往是一个代代相传的理念,“为人父母不需要考证,正是因为对教育缺乏‘控制感’和‘踏实感’,家长在教育中存在不够科学理性问题,引发了各种焦虑。”

“爱孩子就真的理解孩子吗?”边玉芳发出“灵魂拷问”:究竟什么是为孩子好?我们给孩子的是不是孩子所需要的?我们对孩子的爱与孩子之间的成长有没有错位?我们真的知道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吗?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我们到底要让孩子学习什么?怎么看待孩子的成长?怎么看待孩子与我们的关系?边玉芳认为,培养孩子没有“一招鲜”,但如果家长真正理解孩子,跟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关系,许多焦虑也就迎刃而解。

边玉芳表示,给孩子做早期教育没有错,在孩子的0到6岁这个最可塑的阶段重视早期教育更没有错。从这个意义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没有错的。“关键是0到6岁的孩子要学什么,要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要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基本能力,比如语言动作、感知觉。”

边玉芳称,有研究表明,0到6岁的孩子最好每天有3小时自由玩耍的时间,其中,2小时的户外运动时间是推荐的,并且两个小时中最好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边玉芳回想,她的0到6岁恰恰是自由地玩耍和相当多的运动,而这是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的。

边玉芳建议家长,若想读懂孩子,先要反思自己的育儿观。“中国父母常认为,孩子是自己的成绩单,孩子做得好不好,关系到家长有没有面子。”她表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中国的家长容易对孩子施加更多控制。“孩子的成长历程需要为未来幸福生活奠基,家长要相信他们有无限潜能,允许他们自己去探索和创造。我们要把孩子当做成长中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成长规律,也会在一路跌跌撞撞中成长为社会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