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孩子的三倍券不是你的」 6成家长没跟小孩讨论用途、1成全拿走
▲振兴三倍券上路后,意外引发家庭纠纷。(示意图/行政院提供)
「你孩子的三倍券,不是你的三倍券!」一人一券的振兴三倍券上路后,意外引发不少家庭战争,根据儿福联盟针对全国的国高中生调查发现,超过6成家长没有事先与孩子讨论三倍券用途,近1成会全数拿走,13.3%只拿一部分,12.3%学生表示自己可以全拿。
▲儿福联盟以「你孩子的三倍券,不是你的?」为题,分享关于家长和孩子讨论三倍券用途的方法。(图/儿福联盟提供)
日前发生一起国中生因振兴券用途与家长发生争执的新闻,儿福联盟近来也以「你孩子的三倍券,不是你的?」为题,调查及分享家长与孩子讨论三倍券的用途。7月针对全台国高中生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家长(63.4%)并没有事先与孩子讨论振兴券的用途,甚至近1成(8.3%)学生表示家长会把券全部拿走,13.3%只拿一部份,12.3%学生表示自己可以全拿。
显示出许多家长还未与孩子沟通振兴券的用途,有些甚至直接拿走,这对于已有金钱观念又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无疑会成为亲子冲突的导火线。另外,就「儿童权利」的观点,儿童权利公约第13条载明有表达能力的儿童少年,对于切身相关的事务,拥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大人应该善加考量孩子的年龄和成熟度,适时接纳孩子的意见。
儿盟此次调查发现,85%的青少年对于振兴券的使用已经有一些想法,最多的是购买生活用品(45.4%),其次是娱乐消费(13.9%),显示出,家长其实可以跟孩子做进一步讨论,适时讨论消费观念、财务规划等,是相当好的机会教育。
▲儿盟建议,家长其实可以跟孩子讨论关于三倍券的用途,是很好的机会教育。(图/儿福联盟提供)
振兴三倍券3千元,对孩子而言算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再加上各部会加码的各种券纷纷出炉,考验家长与儿少沟通金钱运用的智慧。儿盟建议,家长不妨静下心来,试着与孩子双向、开放地沟通使用方式,多倾听彼此意见与期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再共同讨论出最后决定。
儿盟建议,三倍券可以朝着「消费」、「家用」双管齐下的方向来规画,首先可以依照衡量家庭经济状况、孩子的年龄及行为能力,共同决定多少比例留给孩子自行运用,仅规画出一些原则性的标准(譬如那些可以买,那些不适合),或者也可以跟孩子一起思考开学需要的用品,让孩子们练习自行规画消费。
另一部分,全家人也可共同讨论一个期待或梦想,运用这样的经费,完成平时难得的共同的旅游或休闲基金。如此一来既有机会尊重孩子物质满足的心,同时与孩子一同规划、一同使用的过程,也会让家人间的关系更亲密。 儿盟也说明,当父母碰到疑问或教养上的挑战时,可以在每周一至周五下午2点至5点,拨打亲职咨询专线:0800-532-880,有专业社工因应方法和相关资源,提供父母适时抒解疑问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