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DS/陈蔼玲 不监督功课却监督政府

图、文/KIDS 亲子时尚品味

Photography_DJ Chen Editor_Zoey S. 部分图片提供:富邦文教基金会

主播蔡家儿媳,这样所谓梦幻其实标准立业成家之路,陈蔼玲自觉平凡但难免备受瞩目。

之后当了妈妈、同时推动文教,即使退居幕后,他还是忙碌充实、相关新闻也不曾少过。

身为公众人物的既定事实,让陈蔼玲不卑不亢地付足了社会责任,把妈妈角色的温柔与坚毅,在教育大众的领域里,付诸实行。

攸关下一代的议题,妈妈多少都该尽点力”

之于身家背景,陈蔼玲并没有太多包袱,同任何母亲一样,母爱是他的中心思想,碰巧这份爱很大,所以从家里到街头,无所不包;近年来从监督媒体到监督政府,妈妈圈都由他主事。

外人看来分身乏术,他倒是处之泰然,要如何一兼二顾当个妈妈董事,且听他娓娓道来。(K= KIDS 陈=陈蔼玲)

K 怎么会想投身社会议题,婚后只要在家监督孩子功课,不是会比现在轻松很多?

陈 会有这样的假设应该来自大众对我婚姻的想像。

在婚前,我本来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婚后当了妈妈,对我来说,这双重身份意味着双重责任,从事两者在本质上更有个共通性,就叫做教育。

所以致力于教育,才是我切入社会议题的角度, 与其执着孩子功课个人成就,不如尽力去维系他们也会面对的世界,教育大众与教育孩子,其实是不分优先的,因为孩子终究也会成为大众的一份子。

K 假如上纲到教育,妈妈之于个人的教育,终究是阶段性任务;但教化大众,听来是条漫长的路,所以要肩负这个任务,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吧?

陈 应该是说,这样长远的目标通常是没有终点的,所以问题不在有没有心理准备,而是要认知这个前提,然后准备的该是有效的做事方式吧。

K 讲到有效,由你发起的「妈妈监督核电厂联盟」倒是做了很好的示范,艰涩的能源问题,因为妈妈的加入,变得亲民许多也得到更多关注,这是预料中的效果吗?

陈 简单地说,核电本来就不该是跟大众有距离感的议题。

且先不论能源,迄今全球无解的核废料,就是一个不该存在的潜藏灾难,更何况,台湾先天条件及厂房技术都未达标准,政府就不该冒然兴建。

我并没有费力登高一呼,我只是尽力扼要地传递事实,建立一个透明的资讯平台,这也是联盟一直希望政府做的。

事实上,听到如此危机,为了下一代,每个妈妈都会站出来。

K 温情诉求往往奏效的很快,但公众议题总还是需要社会运动才能确实发声,假如听到一些“温情有余,专业不足”的批评,怎么面对?

陈 其实联盟里的妈妈们都各有专业:律师、医生,当然也有全职妈妈,我们也跟一些更资深的反核团体有良好串联

只是我们做法不同,不激烈抗争维持在一个中性的角色,是刻意地不强迫推销立场,也才能让部分民众不会因为害怕被贴上标签,而与反核、甚至任何其实正义的公众议题划清界限

假如因为这样而必须面对什么批评,其实我是看得很开的,毕竟这是台湾人的共同命运,知道有多数人同为一个正确性而努力,就很好。

“很感谢家里理解我的行事风格,让我有幸得以维持我的信念,甚至分享”

K 在许多团体里都是灵魂人物,身兼数职又是四个孩子的妈妈,这样的生活,忙的过来吗?

陈 有比较值,就不会觉得现在的生活特别累,现在孩子都大了,比起以前,才结婚六年就连生四胎的那段日子,那才是手忙脚乱。

K 那就聊聊以前那段,还是新手妈妈的时候,是怎么度过的?

陈 我觉得借助长辈的经验很重要。

一开始当妈妈,向当过妈妈的人取经当然是最快的方式,那时我的母亲、婆婆各自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不过隔代教养在价值观上还是有出入,举例来说,我家老三吃饭配电视这样的举动,在我父母的眼里是没什么关系的,那我公婆那边呢,是小孩要哭要闹都不抱,等他自己安静。

两种如此不同的态度,我还是会自行取舍,有自己一套的教养方式,上一辈其实也不会太过干涉;提供帮助,但不过分涉入,我想应该就是我们家通用的妈妈原则。

K 即使在为小孩选择教育环境时,他们都不会有意见?毕竟其他精英家庭动辄把小孩送出国, 你的四个孩子都在台湾受普通教育,这个决定没有受到家里质疑吗?

陈 讲到这我真的十分感谢,我的父母、公婆在教育上的确是支持我的,没错,我的四个孩子都在台湾受教育,甚至选择就读蒙特梭利非主流体制内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开始公婆也是不太放心,还曾经到孩子上课的地方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在先生居中解释,婆婆也明理的情况下,这选择就这么定了。

其实我倒是有点紧张,这毕竟是为孩子踏出的第一步。

K 那后来呢,留在台湾的蒙特梭利,这决定有在孩子学习生涯中印证了什么吗?

陈 我认为三岁定终身这句话自有它的道理,当初会选蒙特梭利 ,是因为他们有个理念很吸引我,“大让小,小听大”,对于我们家四个年龄相近的孩子,更是非常受用。

看到一间教室里,不分年级、年龄相仿的孩子一同活动学习,这样没有分类分阶级的相处,就是一个理想社会的小小缩影,让孩子及早在这样没有规范、却提供支持的环境自我学习,我相信对他们的未来绝对有好的影响。

我想,要谈印证可能没什么直接证明,不过,我这几个孩子在后来学习的路上都视“寻找自己的兴趣”为要务,比较主动的态度,跟儿时经验一定还是有关的。

K 当他们主动寻找兴趣时,你在这过程又扮演什么角色?

陈 我觉得很多父母都误解了教育的定义,所以总是扮演不好自己的角色。

首先,教育过程应该是发现天赋,让天赋自由,所以一旦孩子们确认所好, 理应不是还要一再强拉他的弱项,而是再提升他的强项,更加突显他的优点,也相对提高了他的独特性,这才是把每个孩子视为个人的做法。

K 那四个孩子现况呢?有各自依着他们的脾性成长吗?

陈 他们应该都已走在他们人生的正轨上了,即使中间有些跌跌撞撞,这反而令他们平凡而勇敢。

父母跟孩子能在一段生命中相互陪伴,是累世的因缘,孩子终究会长成跟我们不同的人,或者家庭会带给人些许影响,但灵魂是原生而独特的,这么想的话,孩子会不会依着什么长成什么?或者就不是非得揭晓的答案了。

Profile

陈蔼玲,与蔡明忠结缡六年就成了四个孩子的妈。

现任「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的陈蔼玲,也是「妈妈监督核电厂联盟」的召集人,常常需要站上第一线担任发言人的角色,对于亲身火线,其实并不陌生。

早期发起「妈妈监督媒体联盟」,更早之前是台视新闻主播,对社会议题一直十分关注,并不因为人生进入不同阶段而热情稍减。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KIDS 十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