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游牧民与唐帝国──带着胡奴婢去旅行(十五)

存在于丝路地区的人口买卖契约文书,目前所知的有最古老的三到四世纪西域南道的佉卢文文书,在阿富汗发现的四到八世纪的巴克特里亚语文书,唐代则有于阗文书、吐蕃文书,之后是在十世纪以后的古代回鹘文书。但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实际例子,几乎都是因为饥馑贫穷,无法返还借款,或是需要大笔金钱等的理由,碍于情势被逼,把自己的妻子或拥有的奴隶卖掉,而且都是与住在附近的居民之间进行的人口买卖。然而,唐代的胡姬、胡儿的买卖与这些不同,是透过丝路进行远距的人口买卖。就这一点来看,与中世伊斯兰世界的马木路克或是近代美国的黑人奴隶的例子是相似的。

新发现奴隶名单

粟特人在唐帝国内带着奴婢旅行一事,到目前为止从吐鲁番出土的汉文文书里也一再地被提出。而且,乌鲁木齐的汉人研究者吴震首次指出,在唐朝武则天时代的吐鲁番,有可能存在专门从事私奴婢尤其是粟特人奴隶(当时的用语是胡奴婢)买卖的人。他的大胆推测是依据一九六四年阿斯塔那第三十五号墓出土的〈武周先漏新附部曲、客女、奴婢名籍〉,这个名称是出土后由中国研究者所命名的,并非在破损相当严重的原文书里既有的名称。简单说,这份文书的主体是列举出做为私贱民的部曲、客女以及私奴婢的名单,再加上简短说明,即使如此,以现状来看是不完全的,很难看出这件名单文书的特性,而吴震却排除万难做到了。

根据吴震的分析,这个「奴婢名籍」记载了应该是附籍于两户人家的户籍内的私贱民,合计七十九名(明细是乐事一名、部曲三名、客女六名、奴二十三名、婢四十五名、不明一名),可是从文书的破损状态来看,原来应该有一百名以上,而且在上次的户口调查时漏报了,这次重新申告并登记在户籍上。

根据日野开三郎和池田温的研究,证明了在唐朝以长安洛阳两都为首,以及各州县的官府所在地的市场里,存在着交易奴婢和马、骆驼以下的家畜的「口马行」,这已经是超过二十年前的事了。这个「口」是指生口即奴隶,因此口马行的意思便是「买卖奴隶和马等家畜的店舖群」。从这个名称也可窥知奴婢和以马为首的家畜同样被视为物品,而且实际上奴婢和家畜是被关在牢笼里面或者手脚被捆绑系住,放在一起贩卖。

奴隶与马的价格

知名画家张大千在敦煌壁画的摹写上相当活跃,他的少数敦煌文书被收藏在四川图书馆内,其中有极为零碎的断片是关于口马行的资料。这似乎也是八世纪的公定物价表的一部分,将其复原的话,推定是首先将奴婢大致区分为中国国内产(家生)和外国产(蕃),再分类为丁奴(二十一至五十九岁的丁男奴隶)、中奴(十六至二十岁的中男奴隶)、丁婢(二十一至五十九岁的女奴隶)、中婢(十六至二十岁的女奴隶),接着再各自分为上、次、下三个等级来设定价格。

原本是和均田制、租庸调制结合,将男女依照年龄分为丁和中的「丁中」制度里面,也有小(四到十五岁)、黄(一到三岁)、老(六十岁以上)的区分,因此理论上即使有小奴、小婢或黄奴、黄婢也是很正常的。从其他的史料也可以确认到有许多相当于这个年龄的奴婢存在。

那么,唐朝前半的安定期即太宗的贞观之治以及接续的高宗时代,甚至是玄宗的开元之治时代,奴隶和马的价格又是多少呢?省略细部的论证,单纯利用滨口重国、日野开三郎、池田温的研究成果,价格大概如下。顺带一提,文和钱同样是计算铜钱的单位(枚数),一千文=一千钱=一贯。

普通奴隶的价格是普通马一到二匹左右,比良马稍微便宜一点。池田温对关于当时日本和唐朝的物价诸史料进行比较检讨之后(一九八三,页四十七~五十一),指出普通绢一疋和谷物代表的粟麦一石(=十斗=一百升。唐代的量器升是近代日本的约三分之一,所以一石相当六十公升)几乎等价,可将之视为铜钱四百文,所以普通奴隶的价格换算成普通绢就要二十五到五十疋,用粟麦换算则为二十五到五十石。还有,粟麦二十五到五十石的量,不过是与拥有二十亩(=一百到一百二十公亩=一万到一万两千平方公尺)上下的田地的小农在一年内的谷物收获量相差不远,所以可以用这个大概推算出奴隶价和马价的基准。

虽是如此,上面为了管理两都和各州县的公立市场而设定的公定价格表,终究是提供标准而已。虽然有助于推测实际的最低价格,可是无法作为上限的参考。滨口重国表示:「来自外国的珍贵奴婢,或是年轻貌美的女子,拥有一身才艺的奴婢等的价格不斐,高达几十万钱也不稀奇,对富豪显贵而言,拥有如此名贵的奴婢,乃是值得互相炫耀之事。」根据日野开三郎的研究,从当时的小说里面,可以看到有不少权贵富豪追求名马投下巨资,或是为了美姬不惜砸下重金等的题材。

砸下重金赢得的美姬,当然指的是女奴隶。按照当时的用语,细婢、良马,意即美丽的女婢和骏马,在商品的单价里面是最高级的东西。能够拥有马的是王侯、贵族、官僚、富豪等上流阶级的人,被称为突厥马、波斯马等赫赫有名的外来品种的马,在今日看来就像是高级进口车。一般庶民广泛作为骑乘用、载货用的是驴子,甚至连国内产的马也买不起。(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