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文化獎 形塑人文風景的推手

第27届台北文化奖得奖人姚立群(图/台北市文化局)

第27届台北文化奖得奖人张干琦 (图/台北市文化局)

第27届台北文化奖得奖人米复国 (图/台北市文化局)

第27届台北文化奖得奖人痖弦 (图/台北市文化局)

【文 |李馥萱・摄影|李智为、林炜凯・图|张干琦、马格兰图片社、台北市文化局】

台北文化奖已办理27届,表扬近80位得奖人,每位都是台北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共同造就台北成为兼容并蓄、丰美独特的文化之都。

保留历史脉络 形塑台北文化

明年是台北建城140周年,一百多年来,不同族群在这座城市安身立命,共同经历文化的碰撞与激荡,形塑出台北多元的文化风景。台北文化奖的设立目的即为表彰及奖励对台北文化艺术风貌的形塑有特殊贡献者,历年得奖人的性质也随着时代氛围与当时的文化思潮而有所变化。台北市文化局长蔡诗萍认为,台北文化奖的价值就在于保留台北文化的历史脉络,并展现族群间彼此尊重、包容的文化特质。

今年台北文化奖遴选出4位分别在文学、文资保存、剧场与摄影界等领域有卓越贡献的得奖人。对文化艺术有丰富观察的蔡诗萍分享,台湾现代诗启发者痖弦、历史文化资产学者米复国、牯岭街小剧场掌门人姚立群,以及有「纪实摄影诗人」之誉的张干琦等4位得奖人如何形塑独特的台北文化。

文化局长蔡诗萍细数4位得奖人对台北文化的贡献,也分享他对台北文化奖的未来愿景。(摄影 ∕ 林炜凯)

致敬文化工作 表彰传承典范

本名王庆麟的诗人痖弦,从事编辑工作近40年,过去曾参与《创世纪》诗刊、《幼狮文艺》杂志、《联合报》副刊,并着有代表作《痖弦诗集》,是台湾现代诗启发者。蔡诗萍表示,痖弦一辈子全心全意推广现代诗与文学,除了自身作品,还在文学界培育了许多人才,影响整个台北的文学发展。他由衷认为,尽管痖弦现居国外,淡出台北文化圈多年,「但我们用这个奖告诉他,台北文化圈没忘记他,同时也向长期致力于文化工作的人致敬。」

在文资传承方面,蔡诗萍认为台北是座文化记忆深厚的城市,同时也是一座快速发展的城市,如何在都市更新与保留传统面貌中取得平衡,需要像米复国这样富含学识,又能够针对个案全面思考的学者。蔡诗萍赞道,文资学者米复国在文化保存上,总能提出兼顾保护历史文化、传承及发展的最佳意见。例如米复国过去调查剥皮寮街区的历史脉络,并让此地再现昔日风华,同时又促进地方再生、活络街区发展,可谓文资学者的典范。

剥皮寮历史街区修复后再现昔日风华,也带动区域的观光发展。(摄影∕李智为)

牯岭街小剧场是台北前卫与实验性展演的重要场域,也是知名文化地标。(摄影∕李智为)

汇聚当代能量 台湾参与世界

「城市需要有小众文化,它代表一种前卫精神以及不断跳跃前进的能量,而这种能量正是打开文化新视野不可或缺的重要养分。」蔡诗萍指出,姚立群是资深策展人,他筹划的小剧场年度公演及培育计划,不但促成台北与国际文化诸多交流,更将牯岭街小剧场打造成表演艺术的共创实验基地。年轻时也曾参与戏剧演出的蔡诗萍剖析,多年来投身小剧场及前卫艺术的姚立群,代表着当代前卫的创作能量,他的获奖有助于启迪并引领更多人投入前卫艺术的创作。

台湾文化要参与世界,让世界看见台湾,纪实摄影工作者张干琦的作品是很好的例子。蔡诗萍从年轻时就十分关注张干琦的作品,他指出张干琦的作品如实呈现社会弱势的一面,反映社会人文关怀精神,之后他更把摄影主题从台湾扩大到国际,让台湾视角得以被世界看见。蔡诗萍分享,张干琦在世界各地奔波拍摄,即使遭遇艰难仍执著于艺术创作,最终在国际大放异彩。「他的获奖不仅是他的个人成就,也是我们对那些全心全意付出的艺术工作者的敬佩及鼓励。」蔡诗萍说道。

张干琦的摄影影像充满对国际社会的人文关怀精神,作品:Rohingya, Bay of Bengal, 2016。(图∕张干琦、马格兰图片社)

重视获奖荣耀 全民参与盛事

台北文化奖今年已迈入第27届,对于未来的规画与想像,蔡诗萍心中有一幅蓝图:「我希望台北文化奖能成为整个台北文化界的盛事,让更多人知道得奖人在文化领域的贡献,同时因台北文化奖的能见度提高,让得奖人更有获奖的荣耀感。」

为此,蔡诗萍在今年颁奖典礼的细节上做了许多调整,像是安排每位得奖人在文化领域的伙伴或前辈担任引言人,由他们道出眼中的得奖人。另外明年也规画调整台北文化奖办理时程及投入更多行销宣传活动。期盼民众透过参与这场文化盛事,看见台北兼容并蓄、丰美独特的人文风景。

【完整内容请见《台北画刊》11月号670期】。

台北画刊670期-欢庆城市冬日派对 迎接台北新年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