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厂攻地面设备 拚2025年产值2千亿

全球低轨卫星迎「爆炸性成长」,数位部积极布建作为台海发生危难事件或海缆遭破坏的备援网路。图为今年9月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国家太空中心(TASA)展示多频段追踪天线系统。(黄子明摄)

太空卫星产业链

低轨卫星当道,根据摩根史坦利预估,全球太空经济至2040年将逾1兆美元。工业技术研究院则形容,相关产业将迎来「爆炸性成长」。政府正透过补助研发、带业者到国外媒合,抢食这块大饼,预计2025年低轨卫星地面设备产值将挑战新台币2000亿,5年内大增800亿。

所谓低轨卫星,距离地表500至2000公里,7成卫星用来通讯,9%是遥测,其它才是导航、国防。经济部官员指出,低轨卫星产业有4面向,包括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和应用服务。台厂目前重点放在地面设备,包括地面消费、网路终端、GPS等,1年约1200亿元的产值。

工研院产科国际所分析师吕珮如表示,至2022年底,全球有6718颗卫星、88%是低轨,目前申请排队等候升空的卫星高达数万颗,将迎来「爆炸性成长」。至于台厂切入的机会,吕珮如说,地面设备能力自然要再扩大,如相位天线阵列,需要数百组基频与射频控制晶片,这部份政府已有国家计划辅导晶片研发。

第二个切入点是卫星「酬载(搭载的仪器设备)」发展,业者在地面端已有实绩,可把产品延伸到太空端,切入模组、元件等。第三则是应用服务面,例如地面网路通讯,低轨可以做网路备援系统。

经济部官员进一步指出,今年和明年将有上百个酬载服务要串联起来,例如低轨卫星可以做远洋网路通讯服务,为远洋渔船提供服务。不过,吕珮如也指出,台厂时常反映的痛点,就是缺乏实际卫星连通的验证;她建议可以产学研整合,打自己卫星上去测试,或向其他国家争取测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