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大举办原民议题桌游 深化多元认同建构友善氛围

台科大原资中心「议题桌游:众声议会工作坊」学员彼此讨论想法。(台科大提供/李侑珊台北传真)

原住民升学优待制度在学生社群引发讨论,台湾科技大学近期举办「议题桌游」活动,以桌游讨论多元族群、性别及文化等议题,并引导师生讨论和互相理解,建构友善校园氛围。

在活动当中,共释出3个开放式问题,首先是「为不同族群塑造出鲜明的特定印象,是否有助于族群间的互动关系?」,再者是「同志是否可以参与文化、扮演传承传统文化的角色?例如:原住民族文化中,有些是男性狩猎、女性织布的传统,将不再限制性别文化规范」,最后是「以历史的观点来审视,是否得以为原住民族于升学体制中享有优待性差别待遇的依据?」。

负责带领活动进行的原民讲师Lahok Ciwko表示,非原住民同学担心讨论时冒犯原住民同学而较少表达;原住民同学似乎也因为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想法。跨族群背景的成员讨论族群议题的焦虑感,可能是长期的族群不理解、缺少交流造成的陌生感,因此需要创造安全表达环境的方式。

Lahok Ciwko认为,故事是撼动政策的工具,社会往往使用不够完整的方式来理解原住民族处境与议题,因此希望透过这次的经验,让大家有机会练习说自己的生命经验,倾听他人的分享与交流、练习,因为不熟悉造成的冒犯道歉,并且保持谦逊地向他人请教。相信关系会因为持续对话而更加坚韧,一起创造更为族群友善的社会氛围。

身为泰雅族人的应用外语系大四生黄妤洁表示,在大学以前,对自己原住民身分相当疏离,因为升学优待政策,得以进入台科大,让她深思是否不应有这项优惠。但后来深入了解到,这项升学优待,是外加名额,不会造成教育资源排挤,也不影响非原住民学生升学名额。让她逐渐松动原本排斥的标签化身分,在原住民青年社团认识了许多比一般生优秀的原住民学长姐。

透过这次桌游活动,她在讨论中了解,传统文化部落的家父长制下,原住民族对多元性别议题比非原住民更保守。另外,也更厘清之前对原住民族升学优待的看法,黄妤洁认为,偏乡原住民族的确需要这项政策,提升原住民族普遍低社经地位的处境,她也在暑假期间投入帮助花莲原住民小学生的营队活动。

应用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四年级的非原住民生李同学指出,他原本认为「原住民」一词是区别化的标签,有碍族群融合;对原住民同学能够有优惠也感到羡慕。但在活动中,深入的讨论让他思考议题,发现原本想法的不足,他原本以为原民部落会绝对地排斥多元性别议题,但在分享中发现,已有部落开始采共识决,议题能见度越来越高,并且能接受多元的想法。他也觉得,台科大的学生非常多元,在解决语言隔阂后,原民议题的讨论纳入外籍与新住民同学,讨论起来会更加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