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校建议:办学绩效指标多元化

教育部(简立欣摄)

大学退场与否该看财务面或注册率,近日引发讨论。文化大学教务长方元沂表示,用财务当重要指标会太过单一,原因是如果只看私校余绌或负债,并无法清楚洞悉这个学校是在「有愿景建设中」,抑或是真的有财务危机

方元沂认为,比较合理的是要再进一步厘清,看起来有负债或盈余不足的私校究竟把钱花在哪些地方。若是明确投资在为学校正向发展转型目标或愿景上,只是发展初期看似财力暂减,把这些私校列为「红灯」,无异是贴标签,会弱化想积极将资源投入校务发展与经营的私校意愿

同样,不论是6成注册率或学生数,方元沂认为,教育部依然要回溯厘清私校成立之初预设规模。如果成立时目标已经明确是「聚焦特色发展」,人数就是多不起来;反之,如果成立之初是中大型综合大学,学生量却大幅锐减,那就有违办学宗旨

方元沂说,整体而言,在大学自治基础上,教育部若要提出任何私校办学绩效指标,都应该把指标多元化,不让天平倾斜任何一方,例如只专注财务,或只专注学生数,而是要量化质化合并评估,才能鼓励并肯定真正有心办学的私大。

北部某私校行政高层回应:第一,以往用新生注册率看办学绩效,对人数少的学校比较不公平,因为人数少的学校分母较小,一旦学生减少,看起来比率就会掉很多。

第二,每个学校情况不同,不能用一把尺去衡量所有学校。像医学系设备投资和师生比高,所以这次《中国时报报导中几所附设医学院的私校都有较多红灯。另外,当年很多私校响应政府广设大学政策大量购置校地,现在少子化,学校不但少收学费,校地也变成多余,所以很多私校把第二、第三校区收回来重新使用。

该位行政高层建议,教育部把新生注册率和财务面综合起来看。以私立大学而言,学费占总收入的75%,少收学生一定会造成私立大学财务负担。另外教育部对私校财务固然有严格督促之责,但也要考量当年私校响应政府政策,才会大量购置校地,因此是否应该重新检讨评鉴办法?此外,不只医学系,有些工科学校要投资设备,或是有些科系师生比计算比较严格,都会影响学校财务。建议教育部多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