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75周年 因飞虎队而引发的珍珠港事变

在珍珠港希卡姆(Hickam)基地遭到摧毁的B-17轰炸机,其实本来极有可能成为中华民国空军轰炸日本的主力。(美国国家档案馆)

今年12月7日,是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偷袭珍珠港的第75个年头。这场偷袭行动,使得原本不宣而战的中日战争扩大为了同盟国与日本之间的太平洋战争。战火从原来的中国,向南延伸到了与澳洲隔海相邻新几内亚,向西则燃烧到了美国控制的中途岛。延续自19世纪,由英国、法国与荷兰等欧洲列强建立的亚洲殖民帝国全面崩盘,一个崭新的亚太秩序也因此诞生。

美国的参战,让原本孤军面对日本侵略的中华民国得到了一个空前强大的盟友。只是海峡两岸的读者一直有一个错误的认知,那就是如果没有珍珠港,美国不会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甚至于不会主动的招惹日本。其实这样的观念大错特错,因为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四个月以前,陈纳德上校就已经在罗斯福的支援下,在昆明宣告成立了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

飞虎队原本最早的计划,不是只有后来人们认知的规模。(R. T. Smith)

美国最早的「秘密战争」

过去人们往往认为,「飞虎队」的成立只是陈纳德等少数备役美国军人侠义的私人行为,与白宫毫无关系。然而,飞虎协会(Flying Tigers Association)史家阿姆斯壮(Alan Armstrong)的研究,罗斯福总统在美籍志愿大队成立的过程中没有签署任何有效力的文件,但是在他的点头默许下,美国陆军、海军与陆战队航空队依旧允许陈纳德的代理人到基地里招募空地勤人员。

参加美籍志愿大队的美军空地勤人员,名义上受聘于国民政府的中央飞机制造厂(Central Aircraft Manufactory Company)。他们必须要先从原来服务的单位退役,然后与中央飞机制造厂签署了长达一年的合约。待合约到期,他们还可以再回到美军服役,并保留原来的军阶。这一切的安排,若没有美国三军统帅的点头根本没有成真的可能。

当然,中央飞机制造厂的人员在招募人员时也遇到美军基地指挥官的刁难。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他们无法招募到一流的战斗机飞行员。包括很多后来成为「飞虎队」王牌飞行英雄的飞行员,都来自于美国海军的俯冲轰炸机与鱼雷机飞行队,或者是陆军的轰炸机甚至于运输机单位。更重要的一点,则是所谓一年后回到部队服务,并且保留原来军阶的承诺也没有被完全的实现。

但是从各方面来看,美籍志愿大队绝对都是美国在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推行的一场「秘密战争」。为什么称呼为「秘密战争」呢?因为这一切都只是来自于美国总统罗斯福、国务卿赫尔(Cordell Hull)、战争部长史汀生(Henry Stimson)、海军部长诺克斯(Frank Knox)以及财政部长摩根索(Henry Morgenthau, Jr.)等高级官员的构想,并没有得到国会的同意。

受制于《中立法案》(Neutrality Acts),还有笼罩在美国社会的孤立主义情绪影响,罗斯福总统不仅无法直接对德国与日本宣战,而且也没有办法直接提供英国与中国等盟国支持。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透过打「代理人战争」的方式来支援民主国家抵御侵略。那么,罗斯福等美国政要,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向中华民国伸出援手的呢?

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会议,是导致珍珠港遭偷袭的主因。(美国国会图书馆)

遏阻日本独大亚洲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代的拉法叶中队(Lafayette Escadrille),还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老鹰中队(Eagle Squadrons)不一样,「飞虎队」虽然也是在外国空军编制下成立,由美籍空地勤人员组成的佣兵单位,但是指挥官陈纳德却是不折不扣的美国人。换言之,美籍志愿大队虽然也接受蒋中正的调度,但是根本上仍然是为了美国的利益服务。

更现实的讲,美籍志愿大队是自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势力进入亚太地区以后发动的最早一场国际「秘密战争」。发起这场「秘密战争」的原因,固然有罗斯福等人同情中国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避免日本独大亚洲的局面发生。当时美国在亚洲已经有菲律宾一个殖民地,并且奉行自1900年以来的「机会均等」原则,反对任何单一列强独占中国大陆的经济市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取得了加罗林群岛与马里亚纳群岛等德国在太平洋岛屿上的殖民地,对美英海上霸权形成了威胁。为了防止日本帝国的势力不断扩张,美国与英国等西方列强在1921年到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上刻意压制东京。首先,英国、美国与法国透过迫使签署《四国公约》(Four-Power Treaty)的方式,解除了1902年以来的英日同盟关系。

自此开始,做为西方列强国家龙头的英国与日本再也不是过去联合对付俄国与德国的盟友。随后,英国与美国又在1922年2月6日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Washington Naval Treaty)中限制日本海军的发展。这些举动看在做为帝国主义国家后起之秀,并且已经提出「亚洲门罗主义」,期望主宰整个亚太地区的日本而言已经是一个重大打击。

更致命的,则是英美还于同一天推出了志在维护中华民国领土完整,限制任何列强国家独霸中国市场的《九国公约》(Nine-Power Treaty)。尽管没有明确指出哪一个列强,但是任何明眼人都看得出《九国公约》针对的只有一个对象,那就是日本。对此,日本人所感受到的是自己从19世纪「明治维新」以来一系列带领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努力没有得到西方强权的肯定。

日本人狭隘的认为,自己走的只不过是欧洲列强自16世纪以来的帝国主义路线,却没有认知到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殖民主义已经从世界上退潮。在他们的认知里,英美人士唱着道德高调打压日本,目的只是要打压黄种人的复兴与觉醒。既然过去的「脱亚入欧」思想终究无法得到西方人的认同,那么日本人所思考的就是以武力打破欧美国家所期望维持的现状。

而这正是日本人为什么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后来又对中国展开全面侵略的根本原因。尽管受制于国内的孤立主义气氛,美国政府没有直接干预日本的军事行动,但是仍透过发表《史汀生主义》(Stimson Doctrine)的方式,对日军侵略中国,乃至于扶持满洲国与汪精卫政府等等魁儡政权的行为一概采取不承认的外交立场。

只是进入40年代初期,光是在中国烧杀掳掠已经无法满足日本的侵略野心。1940年9月,日军入侵法属印度支那(越南、寮国与柬埔寨)北方,眼见欧美在东南亚的殖民势力遇到威胁,罗斯福总统宣布冻结日本在美国的一切资产。自此,日本人再也没有办法从美国商人手中进口石油与废铁等战略物资。若想要维持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向天然资源丰富的东南亚发起进攻。

1942年参加菲律宾战役的B-17轰炸机,依照最早的计划本来可能成为飞虎队的主力机种。(美国空军)

「飞虎队」原来不只是「飞虎队」

可是罗斯福不希望战火延烧到东南亚,而是希望日本在中国境内为国军所击败。罗斯福总统在1940年11月30日向中华民国政府提供了1亿美元贷款,好让国军能够持续挺立在抗日战场上。不过想要彻底击败日本人,光是靠国军的力量把日军拖在中国战场上是不够的。要让日军完全退出中国,最关键的还是必须要把战火带到日本本土。

于是蒋中正在12月份写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提到成立「特种航空部队」(Special Air Unit)的构想。此一「特种航空部队」其实就是美籍志愿大队的最早构思,但是其辖下的不是125架P-40系列战斗机,而是由波音公司生产的B-17空中堡垒式轰炸机。根据蒋中正提供的中国军事地图,罗斯福、赫尔、摩根索、史汀生与诺克斯在12月9日做出了可由湖南芷江发起对日空袭的结论。

摩根索于12月20日将此结论告知蒋中正在美国的私人代表宋子文,并且建议国民政府以一个月1,000美金的代价聘请B-17飞行组员到中国参战。依照计划,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空勤人员会先将B-17轰炸机飞到菲律宾。在那里,他们将接受中华民国空军的聘用,然后再驾驶着B-17轰炸机进入中国。B-17上的五名飞行组员由美军人员担任,国军只需要提供枪手与无线电通讯人员即可。

不过,中国并非当时唯一争取B-17轰炸机的国家。出于对抗德国海军潜舰的需要,英国皇家空军也希望美国可以出口B-17做为反潜机。在俗称为「U艇」(U Boat)的德国潜舰威胁下,每年英国由美国进口的430万吨物资中只有360万吨可以抵达本土。这对英国而言同样也是生死存亡之战,所以邱吉尔不会轻言放弃。

陈纳德于12月21日获邀到摩根索的住所,向财政部长报告什么样的飞机最适合中国战场。然而,受制于其本身根深蒂固的「驱逐机主义」思想,他表示在没有足够航程的战斗机护航下,所有美国现役的轰炸机都只能够在夜间执行空袭日本的任务。这个建议虽然称得上专业,但是却彻底浇熄了美国政府向中国派遣B-17轰炸机的热情。

所以到了12月23日,赫尔、战争部长史汀生、海军部长诺克斯与财政部长摩根索依据陆军参谋长马歇尔(George C. Marshall)的提议,取消了派遣B-17轰炸机到中国战场的计划。于是陈纳德最终也只能够指挥装备三个中队战斗机的美籍志愿大队,「飞虎队」终究也还是成为了我们后来知道的那个装备P-40战斗机的「飞虎队」。

1941年12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克拉克机场遭遇由台湾南部起飞的日本海军航空队空袭,此地成为了B-17轰炸机的坟场。(巴达安战役纪念研究计划)

美国的重大「挑衅」行为

在一般人的认知中,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主因是美国在1941年7月针对日军侵占法属印度支那南部的行为做出的石油禁运反映。只是比起石油禁运而言,组织美籍志愿大队的行为显然对日本而言是更大的「挑衅」行为,无论这支部队装备的是B-17轰炸机还是P-40战斗机。纸终究包不住火,美军派志愿航空部队到中国的行为,很早就已经为日本人发现。

日本人数次威胁将派遣潜舰击沉搭载志愿队人员前往亚洲的船只,罗斯福也为此派遣了巡洋舰护卫这些船只。最后,300多名美籍志愿大队空地勤人员还是分七批平安抵达缅甸仰光,并且在陈纳德的指导下展开训练。到了此刻,已经没有任何人怀疑美国与日本终将走向战争,一切的谈判与协商都只是演给国际舆论看热闹的好戏。

就如同今天的中共一样,「飞虎队」的成立让日本产生了自己被周边敌对国家联合包围的强烈不安全感。他们甚至还为此研发了一个「ABCD包围圈」的名词,A指的是美国,B指的是英国,C指的是中国,D指的则是统治东印度(印尼)的荷兰。考量到日本国力与生产力远远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日军唯一击败美军的机会,就是要一举偷袭珍珠港,消灭太平洋舰队。

给予太平洋舰队沉重打击后,日军要利用美国来不及反应的时间席卷整个东南亚与西太平洋。待占领这些地区后,还要利用接下来18个月美国重整兵力的时间巩固亚太防线。依据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山本五十六的构想,这样一来即便美国的战争机器重新启动,也会因为在亚太地区遭遇强烈抵抗而损失惨重。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美国唯一的选择就是与日本和谈。

偷袭珍珠港的军事行动,完全就是伴随着「飞虎队」的成立,还有美日关系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下产生的。蒋中正领导下的中华民国,在这当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有趣的是,日本往东南亚与太平洋增兵的情况很早就为麦克阿瑟将军注意到,所以后来他还是建议美国陆军航空队向菲律宾增派本来规划要提供给中华民国空军的B-17轰炸机。

结果这批B-17轰炸机,有的是在飞往菲律宾途中经过珍珠港时遭到日军空袭。就算是抵达了马尼拉克拉克机场,原本计划对台湾发起先制攻击的B-17,也在日本海军台南航空队的突袭下被消灭殆尽,这毫无疑问的是对历史最大的讽刺。直到今天,许多的右翼人士还以美国在珍珠港事件以前就有空袭日本本土的计划,指控太平洋战争是在罗斯福总统的「阴谋策划」下发动的。

这些日本右派也对配合美国行动的蒋中正提出质疑,认为这位军事强人完全遗忘了欧美国家过去200年对中国的侵略。在他们的观点下,无论过去中日两国的作战谁是谁非,一旦战争转变为黄种人与白种人之间的战争,同属黄种人的中国人与日本人就应该团结起来对付美英。结果蒋中正却不惜与「美帝」相互勾结进行轰炸日本的计划,看在他们眼中是一种对亚洲人的「背叛」。

只是平心而论,就算美国早在珍珠港事变发生以前就已经采取了遏止日军的军事行动,整场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始作俑者还是想要追求亚太龙头地位的大日本帝国。日军在战场上军民不分的烧杀行为,让许多原来信仰大亚洲主义,主张中日合作对抗西方的中国人都难以继续接受日本。日本人终究还是造就自己战败悲剧的真正推手,无法怪罪任何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