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强行煽情、台下哭成一片,我们需要怎样的感恩教育?

明天是美国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美国,感恩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感激的日子。

而在中国,近年来社会对“感恩”的看法呈现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父母的溺爱、过度保护导致孩子不知满足,痛心社会感恩教育的缺失,呼唤感恩教育的回归;

有人则坚持:要求孩子感恩是在强化亲子间的不平等,所谓感恩教育也只能让孩子学会虚伪奉承。

教育界提倡父母对孩子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爱,很多父母都不再说:“我做这么多都是为了你,你要学会感恩”,但有时候仍会感到困惑:

我对孩子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孩子好像不知道、不知足?

孩子在外让人如沐春风,为什么回到家却总对父母发脾气?

为什么孩子总是盯着自己欠缺、不足的东西,觉得沮丧、懊恼?

我们需要“感恩教育”吗?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需要学习感恩。

许多我们视为美好的品质,比如乐观、坚毅,都需要心怀感恩。

你或许看过美国知名脱口秀《每日秀》的主持人崔娃(Trevor Noah)的段子,他精准的模仿能力、一针见血的逗乐讽刺,让他在美国和中国都颇受欢迎。

/ 崔娃模仿、调侃特朗普 /

但崔娃却自述是一个“犯罪的结晶”。母亲生下他的时候,他的国家——南非仍在实行种族隔离制度,白人与黑人生育是比叛国罪还严重的罪行,而崔娃恰恰是一个混血儿。

他“天生有罪”:为了预防被警察发现,他的童年几乎都待在室内;仅有的几次公园散步,他与父母都得保持一定的距离;伴随着全副武装的军队,他在贫民窟长大,曾靠偷盗、复刻盗版光盘维生……

遭遇这么多的不公,崔娃似乎很容易成长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但他没有,他在保有对不公的思考和质疑的同时,也能发展出对不公的调侃和豁达。

而这些,都离不开母亲对他的言传身教。

/ 崔娃和妈妈 /

崔娃的母亲教会他感恩,“妈妈总是告诉我说,要感恩,要注意到身边一切正在发生的事情。”母亲的教育让崔娃得以从小活在乐观中,用幽默消解生活的痛苦与创伤,看到他人难以看到的可能。

对世界怀有感恩,能够以一种富足的态度来看待自己拥有的东西,因而也会更乐观、更有幸福感。

学者们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的一项研究就发现:感恩的孩子往往更快乐、更乐观;他们对学校、家庭、朋友和他们自己也都更加满意。

那感恩是忽略痛苦、一味地承受不公吗?当然不是,崔娃的母亲也教导他要知道“这个制度正在压制着我们”。

母亲带着崔娃做“白人做的事”:她会在白人教堂“径直与白人坐在一起”;带崔娃参与冰场、汽车影院、野餐这些“白人的活动”;带着崔娃探索贫民窟以外的世界。也正因为此,崔娃称自己“可以看到别人没能看到的潜力”。

现在的崔娃,用他的脱口秀与个人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敏锐地觉察不公,持续地呼吁改变发生,是他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 崔娃和妈妈 /

以感恩的态度对待现实世界,意味着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周遭的世界,同时也能抱持积极态度去追求期望的未来。

为什么我们一提起感恩教育,就反感?

既然感恩有这样的好处,为什么很多人一提起感恩教育就反感?这或许是因为,我们之前所经历的,大多不是真正的感恩教育。

激起孩子的内疚感,

不利于孩子健全人格的发展

感恩,应该让孩子自己感到自在、自由和自信,而不是内疚、被强迫或被谴责。

崔娃的母亲从不束缚孩子,她希望崔娃“可以自由地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成为任何人。”

与崔娃的母亲不同,在家庭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往往是:“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父母为你付出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知道感恩”、“父母为了你,牺牲了多少”,希望以此激起孩子的感恩之情。

但事与愿违,我们经常能听到孩子对此的歇斯底里:“为什么我要对硬塞给我的东西感恩?”

过度强调回报的爱让孩子感到压力,感恩成为了情感绑架:孩子一想到亲情,首先感受到的不是爱与支持,而是内疚与亏欠。这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感恩、知足,反而会让孩子自责和逃避。

强行灌输,流于形式

感恩应该基于对人生和社会的真实思考和感受,而不是流于形式的煽情和仪式。

如果说家庭的“感恩教育”大多不尽如人意,学校的相关教育就更是让人失望。学校请所谓的“大师“,站在台上强行煽情,台下孩子哭成一片,活动结束后孩子行为依旧。

/ 图源知乎 /

我们的“感恩教育”经常流于表面,以为让孩子说“谢谢”就是教会孩子感恩。很多人都有从小被要求说谢谢的阴影,在家长、老师的权威下,孩子学会了说“谢谢”的行为,但却很少能理解为什么要说谢谢。

该如何进行感恩教育?

崔娃的母亲从来没有教孩子要感激自己,而在母亲的爱浸润下长大的崔娃,真诚地感激母亲:我妈妈教了我学校不会教的东西——她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

可见,感恩教育,也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给孩子足够的思维训练;感恩教育,也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真正的感恩,是孩子在感知了自己的经验,独立思考之后,由内而外产生的自然情绪,而不是被要求说谢谢、被煽动的情绪。

Andrea Hussong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心理学教授,她和她的团队致力于研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如何激发感恩,她把感恩教育分为四个部分:

Notice

(注意)

我们注意到生活中值得感恩的事情

Think

(思考)

我们如何思考为何我们能得到这些东西

Feel

(感受)

对于我们得到的东西,我们感受是怎么样的

Do

(行动)

我们做什么来表达我们的感激

她发现,我们总是把感恩教育停留在表面的Do,而背后更重要的三层却被忽视了。怎么做到更重要的的部分呢?

这里分享两个具体的办法:

第一个教孩子感恩的方式,是问问题。

Andrea教授基于研究,列出了NOTICE-THINK-FEEL-DO问答,你可以通过这些问题帮助孩子察觉感恩:

NOTICE(注意)

在你的生活中,你拥有或被给予了什么值得感恩的东西?

这些东西背后是不是有其它值得感恩的部分,比如有人记挂着你、关心你?

刚开始的练习可以先从实体的物品开始,比如孩子收到的礼物,逐渐到抽象的,比如别人帮自己做的某件事。

Think(思考)

你觉得为什么你会得到这些东西?

你需要给给予者回报吗?

这些东西是给予者必须要给你的吗?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孩子可能索求很多,对很多事情都感到不满足:“为什么我没有XX”,“如果有XX,我就可以做成某事了”;孩子也可能过分看轻自己在成就中的作用,觉得都是外界的原因,变得不自信。

怎么与孩子一起分析为什么我们可以得到某些东西,才能既对外界的给予有认识,又不轻视自己的付出呢?这里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给大家参考:内因-外因。

以孩子取得的成绩为例:

外因:

是不是老师给了充分的指导,让我更好地掌握知识?是不是有同学解答了我的某个困惑?——认识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是不是因为我的父母给我提供了更好的经济条件,所以我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帮助孩子理解贫富差距。

内因:

可以是总的概括:因为我上课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了;

也可以是细节的分析:因为某一道题我在考前认真地做了准备。

Feel(感受)

获得这些东西让你感到高兴吗?

你内心感觉如何?

这些问题有助于孩子将他们的积极情绪与他们生活中得到的东西联系起来,这里的关键是要倾听和尊重孩子真实的感受。

DO(行动)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表达你对这个东西的感觉?

你想不想通过给别人一些东西来分享收到这份礼物的感觉?

提示孩子在觉察到感恩的经验后,做出一些行动,不管是表达感激的回馈行为,还是付钱回报,都能帮助孩子将他们感受到的美好经验与行动联系起来。

第二个教孩子感恩的方式,是做感恩练习。感恩练习是一个经过多项心理学研究支持的有益练习。经常开展这一练习的人能够有效地减少抑郁、焦虑、压力的情绪,也会感觉到更有精力、有更高的幸福感。

可以和孩子选择一个规律的时间,让感恩练习成为一种仪式,例如在每周的家庭会议上;你可以与孩子一起练习,每个家庭成员都表达自己这周的感恩。下面是一个参考指引:

感恩练习

Thanksgiving

1. 写下日常生活中别人具体做过的、让我们的生命更美好的事。

2. 写下这件事情满足了我们的什么需要。

3. 记录此刻的感受。

4. 细细地体会这个感受。

5. 写下你做了什么让这件事情发生——这能帮助孩子提高对自己的评价。

感恩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选择,它让人接纳自己,连接他人,它让人生的底色丰盈。感恩,是每个孩子,和每个家长,都该学习的人生功课。

最新课程

C计划思辨阅读课,可以引领孩子从阅读、思辨中逐渐掌握思考工具,拥有思辨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

如果想让孩子——

懂阅读,爱思考,善沟通,

会选择,负责任

欢迎扫码咨询

回复[独立思考]还可领取礼包

更多课程详情可点击下方图片了解,

一起来体验我们课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