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心聲1/就學篇:名校加值+就業憧憬 台生勇闖大陸

图为2023年大陆高考落幕。图/取自中新社

台生Leo于2019年赴北京大学读传播类研究所,2021年毕业后返台当兵,在两岸都工作过的他,感到台湾公司的模式没有发展空间,打算再去大陆求职。

赴陆动机

当初为何去大陆读研究所?Leo坦言,他大学读的是淡江,排名没那么好,而华人世界都看学历,所以他去北大读研究所,就是想让学经历「好看一些」,以利求职,而这也是一大半台生的想法。因为部分台生在台湾没有读到很好的学校,而目前台生申请陆校还有些「红利」,因此希望在大陆念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像他也有同学在台读的是文化大学,申请到人民大学研究所。

不过,名校加值只是考量之一,最重要的还是大陆产业界的丰沛活力。Leo说,2015年他大学一年级,那一年大陆正在提倡创业及创新政策,口号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参加在北京大学举办的首届「两岸大学生创客营」,看到大陆产业界和学界非常认真讨论「网路可以做些甚么事」,那种热情感染了他,对台湾年轻人而言有很大吸引力。

两岸营队经验有利申请

目前去大陆读大学主要是免试(用学测成绩申请),但是读研究所的管道包括:需要考试的港澳台联招,以及不需要考试的审核制(北大、北京清华等),后者对Leo比较有利。Leo说,2015年的首届「两岸大学生创客营」,他认识了北大教授,之后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参与营队,还当上营队助教,这段丰富的社团经验,让他顺利申请上北大研究所。

大陆研究所一般都是2年读完,Leo说,硕士生都很忙,像他硕一就是赶各种报告和论文,硕二则规定一定要实习,课余还要当导师的大学部助教。

目前大陆读研气氛愈来愈盛,Leo说,这是因为工作愈来愈难找,大陆学生干脆去读研。大陆硕士班又分「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等2种,Leo读的是专硕。学硕和专硕都是2年读完,都要求实习学分,师资都是来自学院。差异的部分,首先是名称不同,一个偏学术,一个偏产学应用;入学门槛和管道不同,学硕分数比专硕高一点,报名也是分开;名额不同,学硕名额愈来愈少,目前和专硕比约1:2;学费不同,学硕便宜,政府还会给津贴,专硕1年学费约台币20万元。

北大同学学习态度顶标

学业部分,本地生表现如何?Leo说,北大是大陆龙头大学,他的同学都是各省状元,「学习态度跟成绩都是顶标,没话说!」尤其传播科系入学要求相对较低,所以同学们的入学成绩都很高,他周围个个是考试高手。幸好因为他读的是广告传播,而该领域早期都是台湾学者翻译国外原文,近5年大陆学者才有自己传播学、广告学等理论,所以很多基本理论台生可能高中就读过。不过,虽说大陆大学的传播理论现在还在用台湾早期课本,但传播应用科技方面是大陆兴盛。

期末考评可能是open book(开书考)或是交小论文,Leo笑说,虽无法像本地生考个95分之类的超高分,但想考个70几分过关也不难。

跟陆生相处的情况如何?Leo说,他跟大陆同学关系不错,较少参加台生的迎新、耶诞、新年等活动。一般而言,大学部(大陆称「本科」)的台生跟本地学生上课、住宿都在一起,研究生因为宿舍不够,在外租屋较多,但无论本科或硕博,台生通常都会认为:「既然已经来大陆了,应该尽量融入当地,干嘛还老跟台湾人混在一起?」

食衣住行

生活面,食衣住行有哪些要注意?Leo说,大陆幅员广大,各地饮食习惯不同,以北方而言都是两、三人份的大盘菜,跟台湾是一人吃的自助餐不同,点菜时要注意分量;另外北方菜又辣又咸,台湾人可能会不习惯。

此外,北京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他刚去北京时特别不适应,还去买了加湿器,「我也是来北京才知道有加湿器这种东西;」此外北京夏季干热,冬季则会冷到皮肤露在外面会痛的地步,冬季室内供暖有两套系统,一套是跟着市政府,一套是自家。

住宿的部分要特别注意。陆校宿舍便宜,像北大1年才1千人民币左右,但因北大宿舍有限,通常优先保证大学部学生有床位。像Leo读北大时学校不再提供研究生住宿,他之后几届台生也都在外面租房,由于北大、北京清华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顶尖陆校都在同一区,一间要共用卫浴的雅房,每月房租竟要价1万5千元台币,比台湾贵多了,而且还是屋龄40、50年的「老破小」。

Leo说,台生人生地不熟,在大陆,找租屋不容易,若找仲介要给介绍费1个月房租,但因为租给台湾人要有一些额外手续及填写文件,很多房东干脆不租给台湾人,最好是有认识的人介绍。一般来说是押1付3,也就是押金1个月,每次付1季的房租。

梅花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