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面对强权 不是选边而是周旋

(图/视觉中国)

我们能不能帮新加坡贴上一个「亲美」或是「亲中」的标签?

「简单逻辑」在某种程度上是很自然的人之天性。太极阴阳、是非黑白、善恶对错,无论是传播者或受众,都可以将复杂多元的事务在短时间内获得概括性的理解。然而,简单逻辑也会引出定性式的刻板印象,标签化的以偏概全。

新加坡李显龙总理最近访问美国,谈到「不要顺理成章地把乌克兰问题定义为中国已经站在错误的一边,让这个问题变成一个民主主义与专制主义之间的斗争,因而孤立中国,这将使两个大国之间本已紧张的关系复杂化。」如果在台湾有人这样讲,不知会不会被定性为「政治不正确」?立即被贴上「亲中」标签?然后网民大举「出征」?

美国川普总统2018年春启动中美贸易战之后,李显龙在2019年「香格里拉对话」的主题演讲及之后多次国际场合,都敢为区域代言人,表明相关亚太国家在「最强安全保障」的美国,以及「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大陆之间,希望维持均衡,以维护本身的国家利益。

此次俄乌战事,新加坡是东协国家中首先呼应美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但李显龙也在访美时直白告诉拜登总统不要孤立中国。「亲美」或「亲中」的标签,还真不好往新加坡额头上贴。

台湾不是乌克兰,也不是新加坡,虽然都处在强权夹缝之间,很难以简单逻辑进行类比,却必须要对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做理性的评估。如果「台美关系最好的时候」,与「两岸关系最差的时候」是当下并存的叙事,我们是不是可以「中美两者皆为霸,只好选择善霸」的二分法,而概括国家安全战略途径,值得思考。

台美关系不是没有边界,《台湾关系法》系因断交而生,虽然记载对台原则性的安全承诺,但双边既非同盟之约,也非美国「一个中国政策」的全部,政策实践的宽紧,皆由美国政府片面诠释。台美可以理念相近国家形容,却非「不封顶、无上限」的关系。

两岸关系不是必然寇雠,《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系因「国家统一前」,规范两岸人民往来而制定。实施30年来,虽然台海情势偶有张弛,两岸关系多有变化,但双方持续扩大的经贸依存与民间往来,验证两岸可以是「无深仇、不打仗」的关系。

台海的和平与稳定,既不能是一厢情愿的浪漫,因为敌意往往不能完全操之在己;也不能是一路走黑的挑衅,因为善意的积累确实为避险离祸之必要。所以台湾在提升坚强国防实力与人民安全自觉的同时,也需要有预防危机与降低风险的政策规画。

俄乌战事所可能引发的强权板块重新移位、全球经贸产业链重组、天然与人力资源的重分配,目前都在未定之天。中美两个强权的系统性竞争,不但将延续甚久,更有可能在未来数年面临重大变化,涉及台湾生存及永续发展。

无论是处理对美关系或是管理两岸关系,台湾在辩论要不要「选边」的问题之前,就已经要面对同时与两强「周旋」的现实,将一只手绑在背后,很难因应可能的变局。

「亲美」或是「亲中」,标签是别人贴的,但国家利益却要自己来维护。此台湾所必须以天下之大本与达道,而形成「致中和」的国家安全战略思维。

历次总统大选,台湾选民关心的焦点基本上是「尊严、安全、繁荣」三项价值并重,投票取向则会因时势而有优先顺序的排列。过去民众期待两岸「大三通」的经济红利,「繁荣」就被凸显;大陆若对台外交打压或态度强硬,「尊严」即成首选。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总是排在第二顺位的「安全」,会不会因国际认定台海风险加大及俄乌战事影响,成为下届总统大选的首要关切,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为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副教授、中华战略暨兵棋研究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