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去台湾 而是去仇恨

台湾博物馆甲午战争文物。(图/台博馆提供)

吴昆

无论从历史的想像或实际效益,正视中华民国史、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与台湾这块土地连结的命运共同体关系,是认同台湾、呵护台湾的正途,更是后代学子永续发展的生存之道。综观这次12年国教高中历史课纲微调内容,就是基于认同台湾,热爱中华文化,回归中华民国宪法,所进行的修正,何来「去台湾化」?

理性史学理论而言:以编年体体裁,辅以时序方式,介绍中华民国自民国34年起在台湾,各个时期的历史演进。这种以历史教学场域最强调的时间观念为经,辅以事件为纬的诠释笔法,与台湾史其他课纲,区分荷据明郑、清领、日本殖民统治论述规范,前后相互呼应,完全符合史学体例,更可令莘莘学子一目了然,一举两得,何错之有?

再以新课纲规定课本中凡提及中国者,一律改为中国大陆而论,这一史观主要源自于现行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架构事实。众所周知,全世界的历史基本教育皆是立国精神教育,否则就无须由公权力主导,并订定课纲与教科书审查委员。为此,各个政府依据自己的立国基础与相关文献,诠译本民族与文化的渊源建国精神和生存之道,此乃公天地道,举世皆然,何能独薄于中华民国的历史教育?而立国文本最重要者莫过于宪法。既然台湾社会历史意识莫衷一是,则一切以宪法为准则,何错之有?又何「去台湾化」之有?

感性的历史情怀而言,目前的台湾,相对于明郑、荷据、日本殖民等的过去式,中华民国的治理是现在式。环视现阶段的各国历史教育,何有以名词工具,实际进行践踏、羞辱自己的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历史教育?现行课纲对国民政府来台政治发展,开宗明义:「从戒严到解严」,谈民主政治的道路,规定必须讲长期戒严、白色恐怖,而只字不提地方自治的实施。如此臧否历史与课纲设计,是何居心,路人皆知。

试问,一本动辄以作践自己民族与否定自己文化的历史教科书,灌输学生仇恨的史观,则如何让这个国家的子民勇气生存于世间?又如何让人民以这块土地为荣为傲

讲述中华民国历史,而非台湾共和国史的教科书,必然要面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对这块土地不绝如缕的影响力,这是应然面,更是实然面。12年国教课纲微调所采历史观,绝不是什么「去台湾化」,而是要去除仇恨的历史意识,再以敬意与温情的态度,拥抱这块土地的未来!

●作者吴昆财,博,嘉义大学应用历史学系教授。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