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氫能下一步怎麼走?產官學看好潛在經濟價值

2024地球解方邀请产官学界代表,深入探讨国内氢能的未来技术与经济发展。 图/董恩劭摄影

「2024地球解方永续设计行动年会」关注台湾永续转型的各种可能,其中「从氢看全产业新机」论坛,邀请台湾净零科技方案推动小组副主任刘志文、工研院副总暨绿能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汉英、联华林德气体综合产业事业群副总沈欣儒等人,探讨氢能未来的新应用与商机。

行政院发言人林子伦认为,氢能将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助力。 图/董恩劭摄影

氢能是2050净零转型12项关键战略之一,对此,担任引言人的行政院发言人林子伦表示,氢能扮演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角色,而台湾近年也将净零转型从抽象概念化为实际行动,预计2050年氢能发电可达9%-12%,但国内目前整体氢能基础建设相对缺乏,应思考在量能有限情况下,要优先应用在制造、运输或电力储能上。

林子伦提到,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指出,1950年出生的世代,一辈子平均制造350吨的碳,但2020年出生的人,一生只剩下34吨的碳排额度,若现在不展开减碳行动,将压迫下一代人的生存空间,盼面对减碳新旧议题不只有空谈。

台湾净零科技方案推动小组副主任刘志文呼吁政府提供相关资源,协助氢能发展。 图/董恩劭摄影

不过,推动净零转型仰赖相关技术研发,刘志文指出,氢转换为能源后,几乎没有碳排放,属于低碳能源,也可应用在储能与工业制程,且热解甲烷产生的低碳氢,可直接与天然气混合发电,再结合碳捕捉技术,将天然气发电厂的碳排放降到最低,协助电厂进行低碳转型。

但氢能科技设备的量体大,刘志文认为,需要较大的实际场域来验证次世代氢能的关键技术,其中,台中港与台南沙仑智慧绿能科学城都是相当适合的地点,他也呼吁政府提供合适空间,并结合周边能源与产业资源,协助技术测试,以建构相关生态系,带动能源与产业双转型。

工研院副总暨绿能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汉英强调,氢气整体产业链具备潜在经济价值。 图/董恩劭摄影

针对氢气的潜在经济价值,王汉英则说明,产氢、用氢都不是新技术,只是过去多为学术研究,在净零排放趋势下,氢气在生产、储存、运输或应用阶段都多了经济价值,举例而言,氢气逸散性高、与金属接触易使金属脆化等问题,都需要靠科技解决,而这些新技术开发也代表新商机。

全球目前仍以工业用氢的计划为大宗,不过目前在日本与欧洲国家,已开始将氢能应用在建筑的供热、供暖系统。王汉英也提醒,目前氢能的应用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还有很多新的可能,期待台湾建立一套新的典范应用。王汉英指出,若要减少石化燃料的依赖,氢是必要的选项。

联华林德气体综合产业事业群副总沈欣儒指出,氢能车将成为未来趋势,而现在是发展相关技术的最佳时间点。 图/董恩劭摄影

近来氢成为减碳新能源的讨论热点,联华林德气体综合产业事业群副总沈欣儒表示,联华林德早在此之前就已经投入氢能源的应用,例如半导体、石化以及钢铁产业均已是使用氢能的相关产业类别。

透过多年产业经验,沈欣儒也为各界破解氢的应用迷思。他解释,氢气的使用除了作为直接能源,也能作为载体作为储能应用。此外较少为各界讨论的,是氢也是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料源,这些都能拓产氢的应用领域。

除此之外,氢能运输也是未来的趋势,目前全球约有1100座加氢设备在运行。沈欣儒解释,外界常误解,氢能车是透过燃烧氢气以驱动车辆,但氢能车属于电动车的一种,利用氢与氧产生的化学反应来驱动,非常适合应用在大型车辆上,可节省车子的乘载重量,有别于传统电动车约50%的载重量能被电池占据。

沈欣儒认为现在是氢能车发展的最佳时机,而国内组装、整合车体能力强,且具备优异的燃料电池技术,有机会透过车体进口整合方式,逐步前进,使台湾在氢能车发展达到后发先至。

Take action!加入《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