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吃塑胶?

(图/Canon提供)

全球塑胶年产量超过3亿公吨,其中有800万公吨进入大海,经波浪冲刷与自然裂解变成塑胶微粒。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这「泥巴」中就有许多塑胶微粒,水产无脊椎动物会将小于2毫米的微塑胶颗粒吃下肚,塑胶及其释出的有机毒性物质(多环芳香烃)因此进入食物链,居于食物金字塔顶端的人类也免不了吞下塑胶颗粒与毒素。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委托澳洲University of Newcastle做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每周从饮食中摄取到的塑胶微粒约莫5公克,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塑胶量。另一篇学术论文显示,塑胶进入消化道,可能会割伤肠胃道、引起性荷尔蒙分泌异常、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脏与其他脑部认知病变等问题。据统计,台湾每年要用掉180亿个塑胶袋,人均为欧盟的4倍!因此,在台湾,问题恐更为严重。

我的台大同事3年前在新店溪、大汉溪、基隆河、淡水河做了一个持续3个月的系统性调查,检测河水样品中0.3到5.0毫米塑胶微粒,其中以大汉溪污染最为严重,每立方公尺平均有83.7颗,新店溪相对轻微,只有2.5颗。不过,各河川的变异度很大,又与雨量相关,在大雨过后,微粒数量激增,应与河水的搬运能力增强,及大雨由岸边往下冲刷累积弃置的塑胶有关。

另一项在金山与野柳之间的砂质海岸调查发现,每1平方公尺1厘米厚的沉积物中有97颗塑胶微粒,进一步换算,这一段0.07平方公里的狭长海岸表层沙里含有将近7亿颗微粒,总重量达250公斤。

南部情况也不乐观。台湾西南沿海与潟湖(从二仁溪口到高屏溪口)水域中的微塑胶颗粒每立方公尺有0.36颗,虽然比河水中少很多,但与水体中的小浮游生物数量相比,占比约6%。也就是说,每16只生物就与1颗塑胶微粒共舞。这些微粒与其他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亲和性,吸附有大量的多环芳香烃,应与船只排放的废油、陆地排出的柏油有关。本来你不会去喝废油,但是经过塑胶微粒的媒介,其毒素就能进入食物链、进入人体。

台湾有经常性的净滩活动,志工们把数以百公吨计的海滩垃圾清除,但是,无法清除沙泥中的微小塑胶颗粒。不过,净滩活动仍应持续并加强,因为大号的垃圾清除了,可以避免它们在日后雨打浪冲之下分解成小颗粒。

消费者更须防范的是许多牙膏、洗面乳中含有细小的塑胶小球,是为了增加摩擦去垢、去角质的作用而添加的,殊不知这些塑胶小球随着洗脸水、漱口水进入了河川、潟湖、海岸与大海,最后小鱼、小虾吞下肚,我们人类在终端大快朵颐时,喝一碗海鲜汤,宛若吃塑胶微粒加料。古语:「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欤?

(作者为台湾社会责任公益减害研究发展协会执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