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胡同骑行 体验老北京生活

北京隆福寺旁,由一片灰瓦构图出的北京老胡同。(记者陈君硕摄)

周末连假,我喜欢给自己安排一些轻旅行,因为在北京读研,所以常会去北京附近几个著名的景点游玩,如:去香山、石景山登山健行、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山公园慢跑、去什刹海、北海徒步环湖等,这样的行程不需要在交通上舟车劳顿,而且还能让自己适当放松,在裨益身心上面颇具功效。

在疫情前的假日,我参加由台商捷安特脚踏车举办的胡同骑行活动,感觉收获满满,平常在北大学府里苦熬日子的我,能够偷得半日闲,到坊间接接地气,体会一下北京老大爷逗小鸟、转核桃、赏古玩的生活,还是十分有意思的。

(一) 三骑北京,了解胡同一词之源

我已经三次参加北京骑行的活动了,为什么会对这些老胡同如此热爱?去了这么多次,难道不腻吗?北京俗语说的好:有名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因为北京的胡同文化建立早,从元朝开始,这个位列中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北京,就能见到胡同的身影,相对于南方人习惯称呼的「巷弄」,北方人更喜欢称之为「胡同」,而胡同这个说法,其实就是取自蒙古语的「水井」之意。

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水源,蒙古人兴建元大都也是如此,每征服一块地,就要到处掘井取水供日常之所需。渐渐地,胡同也就成为巷弄的代名词。北京现在最有名的「胡同」,该属位在东城区的王府井了吧!据说这口井还是供应当时北京清朝皇亲贵族日常饮用的唯一一口甜水井呢。

(二) 各类胡同,各司其职

北京的胡同有个特色,就是每个胡同有自己专卖的东西,就像台湾的银行一条街,以及3C用品店一条街一样,比如:在清代专做帽子生意的一条作坊,就被命名为帽儿胡同、专门做剪刀生意的胡同,就被叫做剪子胡同,百姓可以在这里磨菜刀、买剪刀,而皇族居住的故宫,因为常年的风吹日晒,常常需要粉刷墙壁与门楼,所以专门提供这些染料的地方,就被叫做油漆胡同。

北京还有一些现在已经不以胡同称呼的街道,现在也渐渐开放作为观光之用的有名胡同,比如:供古代贵族上学考试之用的国子监街、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烟袋斜街,以及很多游客来玩必去的南锣鼓巷等。

(三)前人的努力,让后人有幸参访

据导游所述,北京是个机遇之都、也是个幸运之都,大陆现在的发展,那是一日千里,每个领域都有收获不错的成绩,不论是航天航太、生物医技还是交通基建等,尤其贵为首都的北京,是台青与机会碰撞、与梦想实现的好地方;而他的幸运,在于这里经历过多少的风雨,却能保存其大致的样貌,清末以降,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这里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是这里的市井、这里的街道,包括这里的古刹与部分建筑等,还是有被保护下来,而日本侵华的时候,因为皇族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加上日本人对于庙宇的一些精神信仰,日人答应过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不会对故宫和一些重要建筑进行破坏,庙宇也没有被严重摧毁,所以我们现在才有机会看到现在北京这样的容貌,而国共内战的时候,三大战役里面的平津战役,说的就是北平(北京的旧称)与天津,这个战役也是十分特别,国共两党虽然政治立场不同,但是双方都承认自己是中国人,为了不要让这重要的文化古都遭到炮火,这次的战役算是和平解放,北京这些重要的文物与建筑才得以完全,所以说他是幸运之都也不为过。希望身在台湾的朋友们,有机会也能来这里看看北京这交融古典与现代文化之美的都市。

(四)了解北京,爱上北京

对我而言,帝都北京是除了台湾以外,第二个待得最久的地方,我在这里生活快4年了,却还没有完全走遍这里的每个角落,1.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台湾近一半的面积,北京他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现在的我,已经去过这里好多的景点,如:世界最大、最先进图书馆之一的北京国家图书馆、充满南方韵味古北水镇、藏传佛教一大圣地的雍和宫以及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黑龙潭公园等,也慢慢了解这里的风情与人文,每次到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感受,甚至再游旧地,还会有新的发现。如果有机会,真的会想让人亲自组团,带着台湾的相亲父老来此,重新认识这里,因为我也慢慢地爱上这里,想把这里给宣传出去。未来,我还要去那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如:北京环球影城和北京红砖图书馆等,去了解北京别样的风采。(小王子奥特曼/北京台生)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