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在大陆》奶茶、咖啡还是功夫茶?从茶饮文化看两岸

茶艺师煮茶。(作者提供)

关于茶,虽然一直都有在喝,但对于一个从小生长在台北的八零后,在台湾接触的却很少。

当我小学的时候,珍珠奶茶在台湾就是一种很普遍的饮料,我家附近有间「七里亭」泡沫红茶店,珍珠奶茶味道浓郁,珍珠Q弹,价格实在,是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的一间饮料店,那时舅舅经常会学习七里亭的珍珠奶茶做法,自己制作珍珠奶茶。珍珠奶茶不加珍珠,有一个很典雅的名称,叫做「金香奶茶」,而金香奶茶的做法,是将红茶包煮开,再加上牛奶或奶精粉,放入金属制摇摇杯,再加入冰块、果糖,用力摇匀后,就是一杯香醇浓郁的金香奶茶,为什么不加珍珠呢?因为珍珠的熬煮太过麻烦,所以就很少自己制作,用买的还比较方便。这杯金香奶茶陪伴着我许多的熬夜苦读的岁月,是我的第一杯茶。

直到我读大学的时候,我在新竹就读玄奘大学,学校是所佛教团体成立的学校,学校附近有个学生住宿聚集的地方,名叫「大庄」,是当地三所大学(玄奘大学、中华大学、元培科技大学)学生生活与休憩之重要的场所。贯穿其间的,是两条交叉的道路,在这两条街道上,密集的开了十多间泡沫红茶店,由于竞争激烈,泡沫红茶店削价竞争,一杯700cc的红茶、绿茶、清茶只要十块钱台币(大约人民币2块钱),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俗又大碗」的随手杯,可以骑着摩托车停到店前,付帐后放入耳挂塑胶袋里,挂在摩托车龙头上,边走边喝,比起便利店卖的饮料,无添加防腐剂,大杯又便宜,对平常骑着摩托车趴趴造的大学生来说,是相当方便的饮料。

在读大学的闲暇时,经常与好友去拜访新竹当地的耆老,在话家常时,免不了的就是砌一壶茶,在茶香中听耆老们讲各种人生阅历,谈到了晚餐时间,耆老就邀集他的好友们,摆出一桌酒席,介绍给我们认识,在一瓶瓶白干酒、台湾啤酒、威士忌中,酒酣耳热的从长辈那得到更多的宝贵经验,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台北生活,那时7-11以「CITY CAFE」品牌,请当红女星桂纶镁代言,以都会风、现代感为概念,广告词「整个城市就是我的咖啡馆」,将咖啡的通路打开。时下的年轻上班族们,深受其影响,每天早上,总是看见无论年轻或中年的上班族,人手一杯7-11的咖啡,是一种生活的常态,而午休后的时间,泡杯咖啡提神,也成为不少人的生活习惯,喝咖啡,不只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品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而我这个刚踏入职场的新鲜人,更是深受其影响,每天早上总要去7-11买杯热拿铁,感觉自己的生活品质又向上提升了一步,这是珍珠奶茶或是酒所无法替代的。

在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中的女主角林依晨饰演的「程又青」,是一个事业上的女强人,标准的上班族,她在剧中拿着保温杯,走进咖啡店,跟店员说「double mocca」,将在城市中工作的上班族,在忙碌之余,用零碎的时间在店中购买咖啡,即使在忙碌的时刻,也能够享受一杯香浓的咖啡,是一种小确幸的具体表现,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影响了,但在频繁的工作压力下,我也喜欢像程又青一样,享受一杯浓醇的咖啡,可以在辛苦的工作中带来幸福感。

政治大学的后山,是猫空,曾经是台北市最大产茶区之一,茶区上古道纵横,是为运送茶叶所开辟,是台北茶艺及夜景胜地。找一个周末的夜晚,邀集三五好友,骑着摩托车,到山上的店家,点几道好菜填饱五脏庙,再砌壶好茶帮助消化,佐以依山延展出的夜景,彼此分享心情,是能与朋友共享的欢乐时光,我想起《伦语‧先进篇》「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沂水舞雩之乐,大概也差不多是这样吧。猫空,这个美丽的地方,许多的复合式茶店让这里的宾客络绎不绝,而在2001年由知名小说家藤井树撰写的爱情小说《猫空爱情故事》,以猫空为名谱写出美丽的爱情故事,让每年来此朝圣的读者络绎不绝,加上同名单曲,让上猫空约会的恋人们,增添浪漫的氛围,这是属于台北人的浪漫饮茶文化。

2018年,我来到厦门工作,对于大街小巷星罗棋布且装潢精美的茶叶店感到惊叹,而茶叶店中常备的桌子、茶盘、茶具,而盖碗的用法是我在台湾没见过的,而每间店都有专业的茶艺师负责煮茶,供客人品茗,让客人能够围桌而坐,在品茗的同时,谈事情话家常,如有私事要谈,许多茶店也备有VIP室,让客人可以拥有私人的空间,谈事情不会被打扰。

在台湾,我很少接触茶叶行,而我能想起的,大概是两位朋友家中开的茶叶行,都是属于古早杂货铺的方式在经营,而且因为缺乏新的客源,多是经营老客户为主,店中所摆的仅一张茶桌,没有像厦门那样穿着汉服的女性店员泡茶,多为老板亲自为客户泡茶,茶叶的通路多为大型卖场,路上也很难见到茶行,与厦门每个街头巷尾总有几间茶叶店的盛况差异颇大。台北街头巷尾能够看到的,是泡沫红茶店和咖啡店,上班族们总是喜欢在店中点杯咖啡,打开电脑处理着公事,而许多咖啡店,会在店中摆着各种书籍,让文青们在喝着咖啡时,也能够阅读来度过一个充实而悠闲的时光。

在来到厦门前,其实很少喝茶,买的茶叶也顶多是立顿红茶包,朋友从澳洲带回来送我的twinings英式红茶,是我的最爱。来到厦门后,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经常在海堤茶叶泡茶,也因此,我成了海堤茶叶的常客,经常跟他们泡在茶叶店里,也因此渐渐地认识了一些茶叶的品种,但也只知道最常喝到的是岩茶、大红袍。虽然也买了不少茶叶,自己喝或送人,但对茶叶的制作过程,却也是听过但未曾亲眼目睹,虽然在台湾在猫空经常看到茶园,但都只能在园外看,没有走进茶园认识茶的机会,这次从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获得厦门外图集团举办「第四届海峡两岸青年共享阅读季」活动的资讯,看到有可以走入茶庄品茶的机会,我当然抓紧机会报名。

活动的第一站,是来到安溪云岭茶庄,铁观音的故乡,看着山谷间的云雾袅袅,茶树与天地连成一片,而山庄静谧的伫立在其间,新鲜的空气洗涤我刚从城市带来的尘埃,内心也跟着宁静了下来,领队提醒我们到房间放行李后,到会议室参加读书会。走进房间,房间的设计也是典雅不俗,桌上的茶具和茶叶一应俱全,不愧是以茶叶为主的山庄,一般旅馆最多只会有简易茶具或咖啡包,贴心地让我们就算在外地居住也能享用好茶。

走进布置好的会场,桌上两本书,一本是外图制作的笔记本,一本是夏炜老师著作的《等茶》一书,两本书都是无线胶装,相当好翻阅,笔记本的纸质更是优质,用钢笔书写也不会晕墨,女主持人为我们介绍了夏炜老师,并请夏老师为我们开始了精彩的演讲。夏老师从茶的分类,到茶的历史,然后是从茶与儒释道三家的关系,热爱品茗的历史人物,旁征博引关于茶的诗词,巨细靡遗且深入简出的演说让我们如沐春风。

赵朴初《茶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夏老师在介绍这首诗的时候说:「知其然不知其所然。」这首诗让我想起读大学时特别喜欢读的一本小说《夜不语诡秘档案-茶圣》故事里积公大师说的话:「茶有三德:一是坐禅通夜不眠;二是满腹时能帮助消化,清神气;三是『不发』,能抑制性欲。」这首诗大概就是上首诗的源由吧,虽然小说的内容随着岁月多数已忘记,但这段话一直在我心里,每当我喝茶的时候,就不时想起,而每当我静坐,因杂念过多而静不下来,就会泡壶茶让思绪理顺,沉静思绪后再静坐,会有不错的效果,也亲身验证茶有三德的说法。

「从来佳茗似佳人」,夏炜老师用苏轼的诗作开场,讲述东坡居士爱茶且豁达的人生。从小我读苏轼的诗词散文,对于苏轼先生诗词书画的成就感到崇拜,却也因他仕途坎坷而感到心疼,他一生短短的64年,历经新旧党争、乌台诗案,被奸人构陷,不断在贬官、升官中度过。

听完演讲,铁观音茶制作技艺大师带着我们戴上斗笠,绑上茶篓,进到茶园中采茶。这是我第一次走进茶园采茶,走在茶树中,呼吸着茶特有的香气,真有种「人在草木间」的感觉,大师在茶园中带大家绕了一圈,演示采茶技巧,并让我们实际演练后引领我们回到工厂,将刚刚采到的茶集中一处,大师一步一步教导我们,从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包揉等步骤,对于城市小孩来说,这是一种特别的体验。

晚餐是在云岭中央摆起了烛光晚餐,每桌六人,中式菜肴,是相当美味的菜色,当天下点小雨,在雨中有种朦胧美,加上灯光美气氛佳,大家都吃得赞不绝口。晚餐后是在云岭山庄前门搭建舞台,主办方让我们在舞台上唱KTV,虽然有点小雨,但不减其中的乐趣,夏炜老师也与我们同乐,唱了几首感人的歌曲。团员中有人组织在茶厅中玩起了狼人杀,我们便一群在门外唱歌,一群在门内厮杀,在门内还可以听到外面的人的歌声,不可谓不热闹,厮杀到高潮,欢笑不断。

隔日清晨,在细雨朦胧的山气中,我们搭上车返回厦门,走入三影堂,展览很精彩,看了不少珍贵的摄影丛书,也在黄舒萍老师的引导下使用蓝晒法制作了属于我的客制化书签,我用自己写的字和树叶,做成独一无二的书签,团员们做的都很精美,用自己制作的书签看书,特别有感觉。

这次活动,给了我许多不一样的体验,也认识了许多优质的伙伴。台北与厦门隔海相望,同样是闽南语系的城市,但文化各异,从饮料文化就可见其缩影,在台北,传统茶叶的喝法,随着都市化及工作步调的增加已经鲜少人在使用,毕竟在步调飞快、分秒必争的地方,很少有人能够悠闲地坐下来煮茶泡茶,而喝茶似乎大多转变为泡沫红茶为主流吧。在厦门,喝茶的人很多,无论是在公家机关、居民委员会、公司行号,乃至家家户户,都可以看见有茶具专门用来喝茶,这些都是在台湾看不见的现象。

但在我接触的厦门青年人,其实喝茶的族群也是越来越少,虽然许多茶叶公司很努力的在推广「小小茶艺师」之类的活动,让孩子学习泡茶的知识,但如果没有增加新的文化创意,咖啡及泡沫红茶会逐渐取代喝茶的族群,喝茶的人会老去,只有不断的创造新意,使茶叶进入青年人的生活中,才能让饮茶文化不断传承下去。(朱天奇/八零后创业台青)

(本文来源:「两岸青年」公众号)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