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森林碳汇不给力

(罗东林管处提供)

国发会发表的「台湾2050净零排放策略及路径」中碳汇的增长有限:森林碳汇目前每年移除21.4Mt,到2050年每年移除22.5Mt,未来28年的成长极为有限,是态度不够积极?抑或是自然机制所限?我们必也须追问,森林是一个保险的碳储存库吗?台湾还能够增加多少森林碳库的量能?

回顾全球1850年以来大自然各碳库之间的流量消长,科学家们发现温室气体的吞吐是由自然界的化学平衡所主导,亦即,当人们将年年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时,送往海洋以及森林的碳通量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分压增加,也就加强光合作用的效力,也增强了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能力,基本上,靠着物质浓度的化学平衡机制增加了海洋与森林的碳储存通量。

细看环保署公布的《中华民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册报告》,检视从1990年到2019年这30年间的碳排放量与移除量,我们发现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排除量(森林碳汇)之间似乎有个等比关系。有个明显的例证:2009年全球金融海啸,经济景气严重衰退,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减,那一年台湾并没有伐林滥垦,森林的碳移除量竟也以同比例减少,显然这与计算的方法论有关,基本上反映了化学平衡的自然原理。同理可证,如果未来全球减碳有成,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升高,那么森林的天然减碳能力也就裹步不前,台湾也没有理由期待更多的森林碳吸收量。

因全球暖化,近年每年高温干旱的时间拉长、范围增加,各地连年传出森林大火,连西伯利亚、阿拉斯加也火焰冲天,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这些森林从原本的固碳利器转成二氧化碳排放源,显然森林碳库不保险。

台湾处于东亚季风带,终年都有雨雾的滋润,一般不常有森林大火,故而可成为一个较为安全保固的碳库。过去数十年我国厉行森林保育,禁伐禁垦,有了一个相当稳定的森林碳库,每年帮台湾清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约为排放量的1/10弱。这个数字比全球的数值低,但也很难再增加,原因之一是台湾地狭人稠,已经难有多余的大片土地可供造林。

其次,台湾地处亚热带,温热潮湿,掉落的树叶枯枝很快又氧化成二氧化碳,返回空气中,而少数落入土中掩埋的腐植质又因侵蚀旺盛,很快暴露、氧化,不易留存在土壤库中。2021年《自然》杂志一篇权威文章盘点21世纪以来全球各国森林碳吞吐量,表明台湾的森林虽有移除一些大气二氧化碳,但是量并不是很大,说明台湾囿于先天限制,很难有重大突破。

既然台湾森林的固碳能力(绿碳)有限,看来我们要将眼光移往其他的天然碳库,产官学各界应可多着墨于海洋碳库(蓝碳)与土壤碳汇(黄碳)。

(作者为逢甲大学创能学院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