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粮品质 农粮署辅导仓储加工自动化
农粮署辅导农会设置砻谷加工设备。(农粮署提供)
因应农业缺工、稻作收获后烘干不及、仓储设备现代化及加工作业自动化需求,农粮署持续辅导各地农会设置干燥、冷藏及其他自动化设施,自湿谷干燥、入仓、储存及出仓皆以机械化处理,以提升公粮各项作业效能,提高营运管理效率,确保公粮品质。
根据农粮署统计,截至109年为止,共补助71家农会设置干燥设备9800公吨、46家农会设置低温筒仓9万600公吨,另补助堆高机、斗升机、链运机、输送机、电子式磅秤、稻谷自动取样器等计894台(组),倘以其年限10年计算,已节省人力2.9万人次以上,有效减少农会人力需求及成本支出,加速仓储作业效能。
农粮署表示,稻米自收割、烘干、搬运、堆储、加工等过程十分耗费体力,70年代起我国经济结构大幅转变,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进而影响农会及公粮仓库作业效率;加上自100年2期作起启动湿谷收购,许多农会面临收购及烘干不及问题。
农粮署指出,为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问题,已持续辅导农会改善各项仓储加工自动化设备,近年更鼓励农会增设或改善谷物干燥机及周边设备,扩大营运规模,自烘干阶段起即提升处理量能,后续同步提高加工速率及作业效能,以省工、提升品质为目标,确保公粮稻谷自收获到成品自动化作业不落地,也维持稻谷新鲜度。
农粮署表示,近年不断滚动检讨调整设备项目补助以协助农会解决问题,除先后补助砻谷设备、干燥设备及低温冷藏筒,提升稻米采后处理量能,近期更为配合政府推动节能减碳政策,新增稻壳燃烧炉、电动堆高机等补助项目,农会以加工后之稻壳副产品,作为烘干稻谷之天然燃料,既减少柴油用量,也达到省成本、环保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