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亚里斯多德怎么说 捐赠多少才是高尚慷慨?

《经济学的决策思想:300年来,人 类如何思索风险,选择与不确定》作者/乔治.史皮娄出版社/大写

QR Code

工商书房 热门文章

English英文线上

任何物品(包括金钱)愈多愈好,看似理所当然。这乍听之下像废话的陈述背后,其实颇有深意。与此相关的讨论跟诸多深刻的问题一样,打从很久以前就开始,而最具影响力的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也在这个议题上提出看法。

被很多人视为心理学之父的亚里斯多德洞悉人性本质与人类行为,他对财富本身以及如何看待财富,颇有话说。亚里斯多德认为,有德性之人最可贵的特质之一是慷慨。慷慨之人应捐赠财富,且给予的对象和捐赠的量都要适当。他提到的慈善公益之举包括建造神庙、向神献祭、资助合唱团、整备战舰,或为市民提供盛宴。有德者这么做是出于自愿、十分乐意,因这项行为本身令他感到幸福。如果有人心不甘情不愿,或不是基于道德动机捐献,就不能叫做慷慨,因为比起高尚的行径,他更看重钱。

另一方面,捐赠财富也绝对不可以太过。不能盲目捐给第一个来要的人,也不可给不值得者,或在时机不对时为之。喔还有,亚里斯多德提醒,绝不可以忘了自己有多少财富,因那将削弱你继续帮助有需要者、致力于崇高目标的能力。浪掷钱财做慈善,不能视为慷慨,而得看作挥霍。此时问题来了:究竟该捐赠多少,才叫做高尚慷慨?

亚里斯多德就在这里提出一个新概念。他不探究数字,而是以其他角度切入,依序举出几种慈善人物。首先是心性宽大、高尚之人,他们能拿出的礼物价值不菲,唯有富者能够(也应当)负担。若有人财力不足,却偏想与富者较劲而捐赠超出能力负担范围的财富,那么就会无力偿债,进而危及到他将来为善的能力。接着是纯粹为了善行而行善的慷慨之人,他们重视金钱,不是因为金钱本身,而是因钱能为善。接近底层(但还未到)的是吝啬之人,把钱攒得紧紧,讨价还价,贪小便宜;即便是做好事也不断抱怨花太多钱,毁了一桩美事。比这类吝啬鬼还低下的是爱吹嘘的自夸之人,比方说,他们会以婚宴般豪奢的盛宴款待朋友。这种招摇的慷慨只是伪装,并非出于仁爱或公民责任感,只想炫耀财富,让同侪吹捧奉承。

亚里斯多德对慈善之举的分类根本不提数字,可谓意义重大。他强调,捐献多寡是相对的概念。一笔金额不应从绝对的数值来看,而应考量此人的财力,这个概念亚里斯多德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中着墨更深。《政治学》(Politika)是本政治哲学之作,而经济学是这个领域重要的一部分,遂在此书占有相当分量。他在第七卷里主张,满足的来源有三:外在之物(如物质财产)、身体之物(也就是躯体安康)、灵魂之物(如勇气、节制、坚韧)。以灵魂之物来说,身体之物或许亦然,总是愈多愈好,没有上限。至于外在之物,也就是那些我们视为财富的东西,像是黄金、房地产、牛只,他的看法特别有意思:「外在之物有其限度。如同一切工具,凡有用之物都具备这种性质:如果太多,必定造成伤害,不然就是对拥有者来说毫无用处。」

是不是有点耳熟?想想吃太多饼干或冰淇淋会怎样。根据亚里斯多德的说法,如果效用真的继续增加,感到饱足或恶心,并不是效用增加的幅度愈来愈小唯一的原因。许多外在之物,如田地、牛只、犁,只是用来增加财富的工具。超过某个程度,维护这些外在之物造成的烦恼将大于其用处。亚里斯多德清楚说明了,无论什么原因,一旦过头,额外的财富不会增添效用。

更多摘文详见:

bit.ly/3C3Fx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