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供应链金融“第二张财报” 如何应对气候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继2023年财报披露后,近日,多家供应链金融企业披露“第二张财报”——ESG报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国银金租、苏银金租、交银金租、长江金租等租赁企业和联易融科技、盛业两家供应链金融平台公司已披露2023年ESG报告。

相比于财报,这“第二张财报”纳入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多维内容,能反映出一家公司更全面的信息。

从上述企业的ESG报告中可以发现,气候变化对供应链金融行业带来的影响和机遇,以及绿色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尤其是在当前,气候变化对全球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已越发不容忽视。例如,刚刚过去的2023年甚至被世界气象组织标记为人类史上最热的一年。

种种趋势下,对于上述供应链金融企业而言,ESG报告不仅仅是做好合规、回应投资人公司在可持续发展上的一个表面披露,更重要的影响在于ESG理念已深入到经营策略、战略执行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供应链金融企业对于披露ESG报告的心态已发生深刻转变。

气候变化对供应链金融带来了什么风险?

气候变化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并不遥远。

对于金融业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显著的,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甚至可能将影响到金融稳定,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风险,金融业的展业逻辑正发生着新的变化。

聚焦到供应链金融领域,记者发现,供应链金融企业主要依据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气候变化相关信息披露框架,识别气候变化所带来的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评估其对公司潜在的财务影响。

其中,对于租赁行业而言,上述气候相关风险主要通过具体业务端向企业传导,包括客户可能受到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影响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其偿债能力受到一定影响,违约概率上升。此外,低碳转型中的企业可能面临设备开发和技术革新导致的经营转型风险,以及极端天气或者海平面上升带来的物理风险,均可能导致租赁企业持有租赁设备等固定资产(如飞机、船舶)面临贬值或搁浅的风险。

对于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等企业而言,气候变化除了对公司日常经营造成的负面影响,如员工通勤不便、客户项目受到直接损失进而影响资金链的稳定、高温带来成本的增长等;也会因国内外相关政策的变化导致公司投入更多的成本用以确保合规、温室气体排放定价提高带来运营成本提升等。

此外,随着银行等资金方对于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关注持续上升,第三方产融对接平台也将面临“市场风险”,若未能提供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资产,或影响融资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为应对上述种种潜在风险和挑战,供应链金融企业在运营、管理、产品以及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已发生改变。

推动绿色租赁、保理标准进一步完善

发展绿色租赁、绿色保理成为上述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对气候风险的关键举措。

“对于绿色产业、产业绿色转型的融资支持是供应链金融应对气候变化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同时,供应链金融在绿色金融、转型金融领域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盛业(6069.HK)公司秘书王铮向记者介绍。

记者发现,这背后不仅是供应链金融企业应对市场风险的现实选择,“双碳”行动下,绿色金融业务也将更加受到市场青睐。

王铮表示,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存在覆盖不够深、缺乏评价标准等问题。

“覆盖不够深”难题主要体现在绿色信贷上。他分析,基于“重主体”的视角,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范围往往会偏重筛选绿色主体,但从供应链金融“重交易”的角度出发,绿色金融其实会更加广泛。

“我们正在与合作的金融机构、评级机构积极探索将绿色金融下沉至交易级别。比如,某个中小微主体并非属于绿色行业,但它提供的是绿色属性的材料,推动整个价值链应对气候变化,也应当获得绿色金融支持。”王铮表示。

整体来看,他表示,未来,绿色金融将按照“下沉到交易级别、覆盖更广范围”的逻辑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绿色金融的标准认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以融资租赁行业为例,过往租赁公司在开展绿色租赁业务也存在类似的交易级别绿色认定的难点痛点,但2023年在人民银行天津市分行、天津市金融局指导下,天津东疆综保区在全国率先出台融资租赁绿色评价机制。按照该机制认定评价的首个绿色融资租赁项目,对融资租赁行业乃至整个供应链金融行业的绿色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他表示。

据他预计,未来供应链金融相关行业的绿色金融标准也会陆续发布,进一步促进绿色金融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