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诺贝尔》化学奖2得主与台湾有渊源 对制药贡献大
本届诺贝尔化学奖由德籍科学家李斯特(Benjamin List)与美籍科学家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共同获得。(图片来源 / facebook.com/nobelprize)
本届诺贝尔化学奖由德籍科学家李斯特(Benjamin List)与美籍科学家麦克米伦(David MacMillan)共同获得。他们的研究「不对称有机催化(asymmetric catalysis)」,对于建构分子有卓着贡献,协助制药等产业、更降低人造化学物对环境的冲击,建置更永续的绿色化学产业。
一般民众或许感受不到化学家的研究成果,然而包括塑胶、香水、调味品等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从打造韧性强、坚固的材料,到储能装置、甚至遏制疾病蔓延,都需要由化学家来制造分子,制造分子是艰巨的工作,过程中催化剂的介入相当关键。多数的化学反应(例如铁生锈)速度都奇慢无比,此时需要使用催化剂。催化剂可以在不成为最终产品的情况下,扮演好控制、促进化学反应的角色。换句话说,催化剂不会直接参与化学反应,却能加快反应。
●李斯特和麦克米伦 不对称有机催化领域的领头羊
2000年以前,人类只知道能用金属、酶这2种催化剂,多数学者更长年以为,世界上不会再出现第3种催化剂。一直到2000年,李斯特、麦克米伦透过巧妙的方式,以不对称有机分子为基础,研发出第3种催化剂「不对称有机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的用途甚广,能让化学反应更快速,而且价格便宜、友善环境。
过去20年来,这种新型催化剂被广泛应用,尤其在制药产业最常见;另外,这种催化剂也被应用于太阳能板中,捕捉太阳光线。在药厂,不对称有机催化能用来让既有药物制程更流畅。像是帕罗西汀(Paroxetine)这种抗忧郁、抗焦虑药,还有克流感的重要成分奥司他韦(Oseltamivir),过程中都有不对称有机催化的参与。
借由不对称有机催化,科学家也能轻而易举地制造大量的不对称有机分子。比方深海中才能找到的罕见有机成分,现在都能人造。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这两位学者的发明「为全人类带来最大的效益」。直到现在,李斯特和麦克米伦仍是该领域的领头羊。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麦克米伦。图片来源/Janssen Prize for Creativity in Organic Synthesis)
中研院化学所副研究员陈荣杰表示,化学界普遍预测李斯特与麦克米伦迟早会得奖,但没想到这么快,因为在「不对称催化」这个领域,诺贝尔化学奖2001年已颁给研究「不对称催化反应」的美国学者诺尔斯(William. S. Knowles)、夏普里斯(K. Barry Sharphess) 和日本学者野依良治(Ryoji Noyori)等3位研究不对称金属催化剂的学者。没想到这个领域今年又获奖,不过他强调,李斯特与麦克米伦在「不对称有机催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贡献很大,实至名归。
●不对称有机催化剂用于制药 避免药物残留金属
以药物合成来说,陈荣杰表示,早期制药使用有机金属催化剂,用量少、效率高,但很多金属具毒性,在分离纯化的过程中不容易去除,而早年不含金属的有机催化剂用量必须比较高,无法跟有机金属催化剂竞争。李斯特与麦克米伦研发更有效率的有机催化剂,比起原先的方法可以降低近100倍催化剂的使用量,是他们最重要的贡献,不但克服用量问题可以跟有机金属的效率竞争,也避免药物制造过程中残留金属。
为什么要做不对称催化?陈荣杰解释,因为很多分子有「掌性」,药物有不同结构,比如类似但实际不同的镜像结构(左旋或右旋是,然而左旋跟右旋的药物进入人体有很大不同的效用,有的可能是药,另外一个可能是毒药,所以必须精准控制药物合成左旋,减少右旋的产生,才能让药物的效用发挥到最好,并且降低不必要的副作用。
●两得主与台湾有渊源 先后获中研院化学所「周大纾有机化学奖」
巧合的是,李斯特与麦克米伦与台湾都有渊源。中研院化学所为纪念该所已逝前所长周大纾「周大纾有机化学奖」,颁给对化学领域有贡献的国际学者,麦克米伦是2006年得主,李斯特是2017年得主,两人都因此曾造访台湾在中研院发表演说。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斯特2017年曾造访台湾。图片来源/ Max-Planck-Gesellschaft)
2017年李斯特访台,恰是陈荣杰接待,他回忆,李斯特吃西方素,吃鱼、不太吃红肉,与李斯特交谈可感觉其非常聪明、非常有创意,特别是他在演讲前需要一个可以沉思冥想打坐的地方,中研院所因此开一间休息室给李斯特。李斯特在台湾期间,陈荣杰带他去野柳旅游,行程结束他表示自理晚餐,不需陈荣杰做陪,让陈荣杰可以早点回家陪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