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网传沿海企业群起迁入内陆 重启三线建设准备打仗?

网路盛传广东有1500家企业计划迁移至四川,重新勾起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与准备战争的焦虑。(图/新华社)

近日网路上盛传广东有多达1500家企业计划迁移至四川,包括比亚迪、华为、广汽等等知名大型企业,重新勾起许多人想起上世纪60年代中共准备应对大规模战争而着力进行「三线建设」的焦虑。此一传言来自一份国务院的公告,其目的不外是促进区域的均衡发展,之所以让许多人忧虑要预备战争,恐怕也是这些年来媒体不断宣传备战思维所致,连开战的对手都呼之欲出。官方可能也认为民间这种准备打仗的心态有助于安定团结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更加深了民众心理上产生战争即将爆发的焦虑感。

这份引起大陆民间议论与焦虑的文件,是在9月底以中共中央与国务院名义发布的《关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品质充分就业的意见》,其中提到「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就业承载力」,要「引导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有序转移,加大对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等政策倾斜,促进区域间就业均衡发展。」许多人的解读是要把目前在沿海地区的企业移向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革命老区、边境地区、资源枯竭地区」意味着缺乏资源、交通不便、人口稀少与建设落后,让人联想到上世纪60年代启动的将重要企业迁往偏荒地区的「三线建设」,预备应对大规模战争。

上世纪60年代的三线建设有重大的军事与政治意义,付出了难以估算的代价。(图/搜狐网)

「三线建设」是因当时的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与苏联领导人赫鲁雪夫交恶,当时美苏关系略有缓和,毛因此担忧美苏可能联手瓜分中国,因此加紧2项准备应对世界大战的重要策略,一是研发原子弹,二是进行全境的战略布局,即三线建设。三线建设的构想源自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策略,将沿海的国防军事企业与重工业迁移到内陆地区,包括西北的「陕甘宁青」地区与西南的「川渝云贵」地区,需要大量的搬迁、重建与大量以应对战争为目的的基础建设,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动员人力达数百万人之谱。

然而这些三线企业所在地都是交通不便的偏荒地区,缺乏原材料、协作人力与上下游相关配合企业,加上计划仓促,很多项目「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形成巨大的浪费。大约辛苦经营了10年,资金与人力投入已疲态尽露,对三线地区的投入逐渐减少,亏损连连的三线企业也成为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1978年邓小平推动改革开放,三线企业开始转型经营民用业务,造飞弹的改生产电视机、造无线电与雷达的改做收音机,有些企业因此成为当地工业的主要支柱,而未能转型成功的企业就被合并或是陆续关厂。

成昆铁路是知名的三线建设项目之一,从成都到昆明,全长1000余公里,是建造上极为困难却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铁路。(图/搜狐网)

中共改革开放后,虽然经济发展遭遇到一些难题,但强大的改革渴望与人民改善生活的丰沛动力突破这些障碍。到了本世纪初,快速发展的经济造成沿海发达地区房价物价飙涨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因此在2010年胡锦涛、温家宝主政时期推出将部份产业往中西部转移的计划,许多内地城市也制订新政策来吸引外商深入中西部投资,中共也同时积极扩大铁公路与航空等建设,强化中西部交通条件来配合吸引外商。

9月份发布的文件与过去几年的类似政策并无不同之处,为何会引发民众对于随时可能爆发战争的疑虑?主要还是这些年来与西方国家以及台湾的关系恶化所致。不可否认的,网民们因为中国国力的快速壮大造成自信心爆棚,更热中于用好战言论来吸引关注,近几年则因为中美关系与两岸关系恶化,媒体与网路充满强硬言论,与美国政治磨擦加深加上对台武力威吓升级,有愈来愈多的两岸民众认为随时可能爆发战争。

9月份发布的文件与过去几年的类似政策并无不同之处,却再次引发即将爆发战争的疑虑。(图/中国军网)

而随着新冠疫情之后中国大陆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与美国关系紧张,愈来愈多的外商降低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比重。广东做为对外开放前沿,受到的影响尤为深重,大量工厂倒闭或外迁,空置厂房比比皆是,这时还鼓吹将沿海地区的企业转移至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确实也极不合时宜。推测这也是政府官员的形式主义作祟,依几年来的行政惯例发出「等因奉此」官式文件,这纯粹是行政怠惰的习性造成,引起即将发动战争的猜想,也是中美关系与「联合利剑2024」演习等客观形势使然。

总有相当一部份人认为,要人民随时保持备战心态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是这种悬在人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虽然有用,长期使用造成弹性疲乏的代价却也不小。即便从短期角度切入,现在经济上内需不足,要鼓励人民消费拉动内需,还不断让人警惕备战防荒,逻辑上也严重地自相矛盾。因此,官方在这种时候来这么一招,还真令人怀疑到底是何种用意或是要传达什么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