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中国+1」:非孤立中国 外企产能外移是避险找备胎
经历中美战略与科技竞争以及大陆疫情封控影响后,愈来愈多的外商决定将部份生产线移出中国,以规避政治与社会风险。(图/Shutterstock)
近日外媒报导美国第3大电脑商戴尔公司要逐步将供应链移出中国,成为苹果移出中国供应链后另一项震撼中国产业界的举措。中方对此的评论着重在西方国家不应「孤立中国」或「与中国脱钩」,这种以中美战略竞争的角度看待外商的投资策略转变,显然错看了外商转移供应链的避险需求。大部份外商转移中国供应链既非为了孤立中国,亦非要与中国脱钩,而是基于避险需求要分散供应链,这种策略也是当下国际投资界与产业界最流行的「中国+1」概念。
戴尔电脑转移供应链的消息分别来自于《日本经济新闻》(Nikkei)与美国《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其中包括2个重点:到2024年逐步停用中国制造的晶片并削减中国制造零组件数量,以及在2025年将50%的产能移出中国。报导还说,转移供应链因为中美经济战与科技战升级造成的政治风险,还有类似疫情封控等社会性风险,因此必须终止对「中国制造」的过度依赖。
美国第3大电脑商戴尔公司到2024年逐步停用中国制造的晶片并减少使用中国零组件,还要在2025年将50%的产能移出中国。(图/路透)
戴尔与苹果公司一样,其供应链与生产线将逐步转移到越南、印度或印尼等亚洲国家,但只是部份而已。在中国的产能缩减规模,但要在中国之外建立产能备胎,以应对随时可能在中国身上发生的多种政治风险─例如东海、南海争端、台海冲突与中美科技竞争,以及疫情与经济寺政策失当造成的社会风险。一旦出现危机造成供应链中断或减产,可以由其他国家的生产线来弥补。
最近在中国有很多跨国企业与欧洲商会召开了2023年会,与会的外商已经不太提起大中华经济圈、中国市场、中国概念等词汇,取而代之的当红词令是「China+1」 (中国+1),它的是意思是「持续投资中国」,但要「加1个备胎」。会上被提起的备胎候选包括亚洲的印度、越南、印尼,也有北美的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据与会者指出,一些外商规划是这些备胎平时要达到总产能的30~50%,必要时得具备扩张至70%的能力。
跨国企业与欧洲商会近期都召开了2023年会,当红词令是「China+1」。图为最近召开的中欧商业领袖圆桌对话会议。(图/欧盟中国商会)
换言之,这样的布局几乎是要在中国之外建立与中国同等产能规模。先前有人嘲讽越南发展的天花板差不多就是广西,印度顶多就是广东,但显然外资企业并不这么认为。越南近年来也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区,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也是空前,2000年以前中国吸引外资的做法全数上阵。但这些对外商并非主要因素,因为如果转移产能是成本考量,就会计算政策支持、供应链价格、员工薪资与效率、税费与基础建设等问题,但现在外商考量的是风险,先前有了在中国的经验,建立供应链就没那么难,成本高一些也无所谓了。
彭博行业研究公司曾估计,将苹果10%的产能转移出中国大约需要8年时间,在这次郑州富土康骚乱事件后,苹果在印度产能将在2年内从5%扩增至20%。显然彭博的报告低估了其他新兴国家模仿中国经验的能耐。
外商企业的分散风险概念显然与各国政要们谈论对华政策的方式南辕北辙,在中美贸易关系恶化、地缘政治冲突、疫情大流行应对政策与台海紧张情势升高等多重因素交缠之下,政治人物的言论也只考虑到政治问题,并没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待整体形势的转变。美国财政部长叶伦(Janet Yellen)提出「友岸外包」概念,实际上美企在中国的投资仍持续增加,也未说服美国的盟友减少对中国投资。一向被视为对中国极友好的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警告:「孤立中国可能会破坏全球经济的稳定,阻断了区域的合作与增长,加深分歧并引发冲突」,中国官方的说法也差不多。但是从企业角度而言,避险不是孤立中国,更不是脱钩。企业有自己的算盘要打,如果把转移供应链视为敌视中国,那才是真正中了美国政客的诡计。
去年大陆各地严格封控措施造成社会灾难性的影响,外商企业营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图为去年11月上海疫情封控引发群众抗议。(图/路透)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不久前做过调查,发现美国企业对中国的乐观情绪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地缘政治因素、疫情政策与缺电问题导致一半以上公司推迟或取消在中国的投资计划,显示投资者态度转趋观望。另外有近1/4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过去一年中将部分供应链移出中国,前往印度或东南亚国家。
如果要扭转这样的形势,中国其实可以用更令人信服的方式在2件事情上说服投资者:1)中国发动战争的风险没有美国政客说的那么严重;2)在中国投资的营运成本(包括政策变化下新增成本)不会增加太快。如此就有可能阻止外资持续将供应链外移,甚至重新再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如果中国认为问题不在自己而是在美国以及相信美国说法的西方国家与亚洲国家,那也应该对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国家摆出愿意聆听并做出改变的姿态,而非一味地指责他们跟着美国的屁股走,毕竟这些国家与企业并非敌视中国,它们大多数的决定都是根据自身政治或经济利益考量所做的理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