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人不可不知 - 证基会名人理财系列-假投资、假交友…诈财手法百百种

刘宗显小档案刘宗显■内政部刑事警察局打击诈欺犯罪中心警务正

诈骗案件层出不穷,举凡社群平台一页式广告诈骗,或是不少不肖人士以投资名义骗取投资人的钱财,甚至在社群上盗用名人肖像吸引民众上钩,许多人辛苦积累的积蓄就这样被骗光了,因此在数位金融时代,学会辨识诈骗手法、提高警觉性,对民众而言相当重要。对此,内政部刑事警察局预防科警务正刘宗显也分享防堵诈骗的技巧,教大家学会自保,避免更多人受骗上当。

诈骗手法频翻新,

骗走全台70亿元

根据警政署统计,2022年全台民众被诈骗的金额竟高达近70亿元,诈骗方式更是五花八门,像是寄送假的停车缴费简讯,民众一旦点击简讯提供的连结进入诈骗网页填写个人资料与银行卡号,诈骗集团就可利用这些资料不断将钱从该户头转出。

除了钓鱼简讯外,刘宗显进一步说明几种常见的诈骗手法,提醒民众务必提高警觉,例如伪装财经专家提供理财资讯、要求透过网路或ATM解除信用卡分期付款,或是上网购买二手商品,付款后却没收到货,有些诈骗集团甚至假冒亲友,谎称自己出了大事需要金钱援助。

还有不少人以为自己在交友软体上找到真爱,但对方却利用他们的信任诱骗汇款,刘宗显表示,诈骗集团会花时间与受害者嘘寒问暖、经营感情,甚至谎称自己是战地医生,因在救援行动中被炸弹炸伤,正在医院治疗,急需一笔高额医药费,这些因寂寞寻求陪伴而被诈财的对象横跨青少年到寻找第二春的中老年人。

刘宗显坦言,民众识别诈骗的能力确实有待加强,但诈骗集团推陈出新的手法也是诈骗案件一桩接一桩发生的主因,像是新冠疫情爆发后,许多产业受到冲击,不少人因此失去稳定收入来源,为求生计而上网寻找投资或工作机会,诈骗集团便借此诱导求职者或投资人掉入圈套。

骗钱不用耗成本,

甚至半年能出狱?

既然网路诈骗这么多,该如何从源头进行防堵?刘宗显解释,现在很轻易就能在任何网路平台申请新帐号,诈财手段堪称零成本,只要提供电子信箱就能完成注册,就算要登记电话也可填写人头帐户的号码,有些人还会收购或窃取他人帐号来进行诈骗行为,对此,警政署近年也积极与各大社群平台联系,但这些平台的总公司都在海外,因此需花费更多时间调阅资料。刘宗显指出,诈欺的法定刑期通常是5至7年,但实际多半仅判刑一年,有些车手可能只有半年刑期,若要增加出狱后的再犯率,提高刑期是可行办法。

年轻人更容易上当,

假投资诈骗总额最高!

此外,根据警政署统计,最容易被诈骗的年龄层分别是18至23岁以及24到39岁,刘宗显分析2022年的诈欺案件中,「解除分期付款」案件的平均年龄约为31.8岁;「假网拍」为33.4岁;「假交友征婚诈财」为37.6岁;「假投资」为40.8岁;「假冒检警」为60.4岁;「假冒亲友」则为60.5岁,其中更以假投资的诈骗金额最高,总被害金额高达37.1亿。

刘宗显提醒,在投资上,高获利必定伴随高风险,稳赚不赔、轻松获利等字眼都是诈骗话术,民众针对投资项目应先多方深入了解,吸收正确的财经知识,千万别随便听信明牌或抱持投机心态。

刘宗显也强调,在数位金融时代,民众一定要提高资安意识,收到陌生讯息时务必遵循4不原则,包含不轻易提供身分证或信用卡等个人资料、不随便点击来路不明的连结、不透露个人网银帐号密码,以及不接受陌生好友邀请,若不慎加入且对方提及投资话题或加入会员等,请尽速将其封锁,避免踏进诈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