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本土化进程:再投3.8亿,跨国医械企业加速挖掘中国市场增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显示,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在2022年达到9582亿元,近7年复合增速约17.5%,成为除美国外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该市场规模也将进一步扩大。

日前,GE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采访时分析,“第一,从投入上看,医疗占中国GDP不足7%,在美国约占GDP的18%,其他国家在10%左右。第二,中国每年新增约480万的癌症患者,而到2035年,中国老龄化占比将达到30%,面临的疾病挑战非常大。第三,从健康中国2030、大病不出县等政策出台可以看到中国高度重视医疗投入和人民健康。由此看来,中国医疗市场的增量远高于其他国家的存量比。”

作为各跨国医疗器械企业重点布局的市场,我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仍以进口为主。但近年来,伴随国产医疗设备整体研发水平的进步、产品核心技术被逐步攻克,部分国产企业已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弯道超车,进口垄断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随着医疗合规行动、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的持续推进,叠加本土械企的追赶围堵,跨国医疗械企如何深耕本土化,在当下的中国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市场增量?

加码在华投资

虽然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医疗技术市场,但在跨国医疗械企发布的财报中,中国市场营收只占全球总营收的10%左右。

举例来看,西门子医疗发布2024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集团营收54.4亿欧元,其中,中国地区营收5.95亿欧元,占总营收的10.94%;GE医疗最近发布的2024年Q1财报中,中国市场营收5.97亿美元,占总营收(46.5亿美元)的12.84%。

日益增长的市场潜力还需进一步挖掘,持续推进本土化成为众多跨国械企的共同选择。日前,GE医疗宣布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签署投资合作意向书,加大投入3.8亿元用于围绕新产品引入和新产线建设、工厂绿色升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意向。

张轶昊进一步解释,“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我们会引进两款新产品,包括超声造影剂及核磁造影剂。这两款造影剂是精准医疗最好的代表,其中,超声造影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肝脏、全身超声的影像,而核磁造影剂能够帮助癌症诊断、赋能各个方面的核磁影响。同时,我们会引进生产线去生产这些新产品,由‘引进’带动产业链升级。”

“通过升级绿色工厂达到碳减排,三年降低840吨,节气量降低4300吨、节电量降低19.6千瓦时。”张轶昊补充,未来我们将双轮驱动,把上海药物生产基地和张江创新中心融合一起。

同时,GE医疗上海基地将正式挂牌为“GE医疗诊断药物一带一路卓越智造中心”。GE医疗诊断药物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欧凯文(Kevin O'Neill)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解释,“全球范围内,诊断药物的需求处于蓬勃发展阶段,未来十年诊断药物产能需求将翻一番。将上海基地作为‘一带一路卓越智造中心’,能够结合区位优势,以上海为中心,服务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和地域。”

随着跨国医疗器械企业逐步加深本土化进程,“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同时也为上下游产业链带来更多机会,培育中国本土供应商,推动供应链、产业链整体生态升级,提高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制造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此前,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全球领导委员会成员王皓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采访时也指出,在生产端,一方面,从全球产量上看,西门子医疗在上海和深圳生产的产品超半数销往国外。另一方面,西门子医疗供应链本土化率超过80%。同时,西门子医疗对于国产化的定义还包括本土创新,未来将更多依靠中国本土智慧反哺全球需求的产品。

协同发展

有别于其他行业,医疗器械门槛较高,行业监管与法规较严,在产品上市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构建创新生态圈历来也是各大跨国医疗器械企业深耕本土的重要一环。

西门子医疗连日来也公布了本土化合作进展。例如,5月1日,西门子医疗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医疗科技创新生态发展、医工转化合作、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展开合作,以期赋能区域医疗质量及效率的不断提升。

同一天,西门子医疗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基于攻克肝癌的共同愿景签署价值合作伙伴协议,携手推进肝癌防治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实践创新,加速医工创新转化等。

麦肯锡分析指出,随着合作关系的逐渐形成,企业可以加速获取创新产品,通过多样化的商业模式拓宽客户覆盖范围,获得新的制造能力。然而,并非所有的合作都能带来丰厚回报。如何在投资决策和收益回报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全面评估并正确设定生态系统项目的优先级,对医疗科技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日前举办的CMEF现场,西门子医疗与上海电气共同研发的三款医学影像新品正式发布。王皓直言这不可避免会和现有的生产线冲突,但双方可以相互配合,共同满足不同市场。

“创新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生态圈的共同努力。这也完全符合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通过数字化创新,也可以促进中国医疗服务行业转型、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王皓强调。

“GE医疗的上海创中心有超过40个合作伙伴。”张轶昊举例,“对比国际,我国超声造影剂使用量较低。基于此次引入的超声造影剂,上海创中心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张文宏教授团队建立战略合作,推动该项技术运用到肝病和肝癌早筛。”

张轶昊进一步解释,“我国肝病患者超4亿,包括甲肝、乙肝、肝癌、脂肪肝、肝硬化等。对比世界五年存活率最高可达70%,我国患者五年存活率低于20%,基于此,上海创中心通过临床设备融合上海医药基地的造影剂,找出数字化AI的解决办法,推向国内各个城市。”

挖掘增量市场

据麦肯锡分析,过去跨国和国内企业在行业高速增长时期依赖于由多层级的销售和众多经销商构成的庞大网络的商业模式,已不再是最佳选择。新的商业运营模式要适应日益复杂的市场竞争格局。如何调整战略?在麦肯锡提供的方向中,包括重塑商业渠道架构、拓宽全渠道客户互动、回归基本商业原则等。

近年来随着医疗新基建加速推进,带动中国医疗设备市场持续扩容。招银国际研报曾分析指出,受益于国内的医疗新基建浪潮,中国医疗设备龙头公司2023年的收入增速远快于GPS(GE、飞利浦、西门子)。

“2023 年国家相关文件继续强调补齐医疗领域建设短板,尤其是县级医院的提能升级,持续带动医疗设备需求增长。财政支持力度也继续维持高位。截至2023年11月15日,财政部2023年共下达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以及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补助资金合计245.82亿元,较2022年下达的200.57亿元增长22.6%。”招银国际研报显示。

此外,国务院此前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目标到2027年,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在此背景下,多地也明确指出要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基层医疗设备需求进一步释放,跨国械企也在发力。GE医疗中国副总裁、诊断药物业务总经理肖引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基于产品和设备基础,我们和相关领域专家、协会紧密合作,从标准的角度,建立共识,通过‘健康新征程’等关爱基层的公益行动,往基层医院推广。”

事实上,受益于设备迭代和技术进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也逐步提升。此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瑞金北院放射科主任医师陈克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上海为例,社区医院配置了CT。从安全性、医师配置等方面考虑,社区卫生中心还是以平扫为主,但随着产品迭代更新,今后做更多对比剂的检查完全可行,很多检查也可以在基层解决。”

陈克敏解释,“CT和磁共振还是不一样,特别是腹部、血管等部位,没有对比剂,诊断是有困难的。当然现在做胸部、急诊外伤、肠梗阻可以使用CT平扫,但CT平扫的作用有限,需要增强,增强就要用对比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