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廉价恶名拓展南方版图 中国企业给西方敲记响钟

▲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外循环的推波助澜下,逐步打开了自己的海外市场。(图/CFP)

● 丁学文/金库资本管理合伙人兼总经理

今天的世界,不是我们曾经认识的世界;今天的中国,同样不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中国。往坏的看,中国经济放慢与内卷让我们看见一片萧条,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中国企业,却开始在外循环的推波助澜下,逐步打开了自己的海外市场,尤其是南方国家,这股力量不但开始和西方的老牌跨国企业直面对决,而且,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我为什么这样说?

过去几十年,跨国企业一直将中国视为一个开展业务的重要地点,而事实上,中国企业也把中国市场视为它们最有把握攻城掠地的重要目标,因此,放眼全球市场的中国企业其实屈指可数。同时间,中国工厂足以让大部份的中国企业坐在国内剑指全球,中国企业也就没有太大的动机出海扩展商机。2023 年,中国的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只有1.5兆美元,美国的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则来到5.8兆美元,欧洲更是来到6.4兆美元。同时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相当于其 GDP的17%,而美国是34%,德国49%。

▲ 和2016年相比,今天的中国企业海外销售额成长了一倍以上。(图/路透)

但疫情过后,很多事情都截然不同了。中国经济的放慢、中国市场的内卷开始迅速改变中国企业的经营心态。和2016年相比,今天的中国企业海外销售额成长了一倍以上。根据数据提供商FDI Markets 的数据,2023年的中国企业在新兴市场的FDI(例如建造新矿或工厂,而不再是购买矿场或工厂)已经飙升到创纪录的1,620亿美元,是2022年500亿美元的三倍以上。其中的四分之三更是由中国的制造企业所贡献的。

确实,中国企业正在所谓的南方国家建立起一支前所未有,属于中国的新一批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外循环 南半球经济体快速成长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封面故事聚焦于络绎于途的中国企业外循环。

封面设计非常形象化,《经济学人》让我们看见一朵朵有着中国国徽的降落伞,带着一个个西装笔挺的企业家降落各地。左上角几个白色大字 「CHINESE BUSINESS GOES GLOBAL 中国企业家走向全球。」

▲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封面故事聚焦于络绎于途的中国企业外循环。(图/撷取自《经济学人》封面)

《经济学人》用了绪论第一篇和Briefing专文聚焦中国的跨国企业正在如何改变全球商业世界的运转。文章提及冷战结束以来,富裕经济体的跨国企业始终主导着全球的商业运作。今天的世界,无论是消费者或是劳工,某种程度上都受到了美国、欧洲以及日本的跨国企业全球营运影响。 但,今天,随着来自各个产业的中国企业开始向海外扩张,所有的跨国企业都开始面临威胁,一场新的商业竞赛揭开序幕。大家聚焦的战场既不是中国,也不是所谓的富裕经济体,而是正在快速成长的南半球经济体。

文章认为中国企业的扩张有着两种形式。一是透过遍布全球的供应链分进合击。去年,中国企业在这些地区的FDI(直接投资)增加了两倍,来到了1,600 亿美元。其中的大部分用在了像从马来西亚到摩洛哥这些国家的制造基地。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同时也在尝试熟悉这些地区的50亿消费者。2016年以来,中国的上市公司在南半球的销售额已经翻了两倍,达到8,000亿美元,稳稳的超越了富裕国家的跨国企业。对于怀抱着中国恐慌的西方跨国企业来说,令人不安的心情弥漫不散。

中国企业之所以将目光投向海外,主要当然是中国经济的放缓和国内市场的内卷,这股趋势削弱了从印尼到尼日等地区现有的跨国企业主导地位。非洲人今天购买的智慧型手机一半以上来自中国的传音电子。 Mindray迈瑞是拉丁美洲病患监护系统的领导供应商。中国电动车(EV)和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不停在发展中国家扩张,而 TikTok 抖音独领风骚的十个市场中,有九个恰好都是发展中国家。

▲ TikTok 抖音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独领风骚。(图/路透)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中国掌握「南方财富密码」 突破西方市场设下的壁垒

然而,中国今天扩张的具体成形来自于西方和中国政策交错的结果。随着富裕经济体纷纷的设立贸易壁垒,将包括太阳能板和电动车在内的中国商品拒之门外,一些中国企业开始试图透过将生产转移到南半球来规避限制。同时间,它们发现向新兴市场销售产品更具吸引力。中国政府也开始与南半球国家积极建立各种外交关系来为这些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所谓的「一带一路」倡议BRI推进了1兆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随着西方世界的保护主义崛起,中国和其他新兴世界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

在去全球化盛行的今天,这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教训:贸易其实可以带来非凡的利益。廉价、创新和绿色商品的广泛推广可以改善数十亿人的生活。中国传音电子只要100美元价格的智慧型手机,意味着全球最贫穷的人们也可以轻松获得网路提供的所有知识和服务。 负担得起的医疗设备更是可以挽救无数生命。 低成本的气候友善科技可以让发展中国家有机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 中国传音电子的智慧型手机只要100美元,在非洲有很大的市场,被称为是「非洲手机王」。(图/翻摄自传音官网)

另一个教训是,保护现有西方的跨国企业免受竞争代价太过高昂。国内竞争意味着,曾经因生产劣质产品而遭受嘲笑的中国企业,现在已经掌握了为低收入消费者生产商品的秘诀,而这是西方企业从来没有做到的。中国企业现在处于电动车和电池领域的前沿,而这正是富裕经济体想方设法在保护的产业。中国品牌缺乏全球吸引力的观点已经被快时尚公司Shein等打破。 中国企业在南半球的销售额早就超过日本的跨国企业。按照目前的趋势,到2030年,中国这些跨国企业将领先欧洲同侪,并与美国的跨国企业平起平坐。

对南半球国家来说,教训充满微妙考量。 东道主的政策制定者有机会丰富本国消费者、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创新和竞争。 但要做到这一点,他们需要一方面采取保护主义,另一方面采取相对消极的态度保持距离。

与西方世界一样,与中国企业竞争的当地企业会引用中国对补贴的热爱并寻求特殊的政策保护。巴西已经对电动车征收关税,一些中国出口的产品在印尼也面临征税。然而,将中国产品拒之门外将剥夺消费者选择和创新的好处,并让生产力低下和停滞不前的当地产业免受竞争。但政策制定者也应谨防过于宽松。由于一带一路的债务变坏,一些已经成为呆帐。如今,中国企业在南半球开展的大部分业务仅涉及最终组装。为了让发展中经济体真正受益,这些政府应该敦促中国企业雇用更多当地工人、分享技术并遵守当地的环境和劳工标准。

▲ 一带一路的债务变坏,一些已经成为呆帐。(图/CFP)

中国很可能会同意这一点。多年来,美国和日本的跨国企业看到了培训当地员工和传授专业知识的好处,因为它们寻求更接近终端市场、降低成本并避免愤怒的当地人的强烈反对。中国企业可能同样会看到在新兴世界中扎根更深的好处。正如更紧密的商业联系增强了20世纪末美国和日本的软实力一样,中国也可能在全球南方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过去几十年,西方一直是这个世界上全球化最积极的倡导者。它决定转向保护主义来让自己免受中国竞争影响仍然需要数年时间才能看得清楚成效如何。但这个世界并没有停滞不前,西方的跨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是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全球开放的最大受益者。 如今,他们正在将这个世界上成长最快、人口最多的新兴市场拱手让人。 而中国已经开始尝受甜美的回报。

摆脱廉价中国制造 给西方企业敲一记响钟

其实从2018年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落地开始,中国企业的制造技术就已经开始摆脱了质量低劣的名声,起码中国制造的「堪用」产品在南半球国家已经足够具有吸引力。这也间接帮助了他们进一步销售更高端的产品。数据供应商 MarkLines 的数据显示,上汽和比亚迪BYD等在泰国的电动车销售所占份额已经从2020年的6%上升到了2023年的 18%。中国甚至占据了俄罗斯汽车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另外,像是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中国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也成功扩大了在新兴市场的销售。

▲ 从2018年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落地开始,中国企业的制造技术就已经开始摆脱了质量低劣的名声。图为上海临港工业区特斯拉厂。(图/翻摄澎湃新闻)

Pew研究中心表示,虽然西方人对中国的怀疑论不曾减少,但许多发展中国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中国企业可以协助它们的进一步经济发展。在疫情过后,随着美中对峙的加剧,南方国家势力的崛起,中国过去的一带一路效应也开始发挥,中国企业在南半球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甚至在不依赖其制造实力的行业中也表现强劲,各个来自中国的品牌企业开始在南方国家插旗。目前在亚洲和中东地区拥有7,000多家门市的Cotti Coffee就是一家成立于2022年的中国企业。

所有的一切都在给西方的跨国企业敲响警钟。过去近年,它们已经在中国市场折戟,没想到,现在,连全球市场的洼地也开始面临中国企业的竞争威胁。2016 年,美国和欧洲的上市公司海外销售额仍然是中国企业的15倍,但今天,这个比率已缩减到5倍。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的受欢迎程度让西方的跨国企业背脊发凉。

当然,西方企业仍然享有一些优势。他们在打造全球品牌和雇用当地员工方面拥有累积数十年的跨国管理优势。同时,中国的地缘政治野心仍然让部份国家忌惮,「一带一路」倡议留下的一些难解债务仍然需要进一步磋商,更何况,争夺南半球消费者的竞争才刚刚开始萌芽。不过,中国新一批开始征战海外的跨国企业实力确实不容小觑,它们的快狠准、大规模兵临城下以及商业模式的灵活变化常常让人猝不及防;而西方跨国企业的时间窗口其实比他们想像的还要短,西方世界风起云涌的保护主义政治对自己的跨国企业业务拓展一点忙都帮不上。

▲ 过去近年,西方已经在中国市场折戟,没想到,现在,连全球市场的洼地也开始面临中国企业的竞争威胁。(图/达志/示意图)

● 本文获授权,转载自《经济日报》。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