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 记录中国 为西方拓展视野

陕西一村庄的一对夫妇竹篓背着从镇上买回的生猪。(新华社资料照片

大陆一家三口在济南「天下第一泉」趵突泉畔自拍。(新华社资料照片)

2019年10月5日,北京八大处公园推出文化游园会。(中新社

美国作家何伟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大陆的改变。(更成都影片截图)

正当中美陷入口水战,相互掣肘对方媒体、驱逐记者之际,以「当代中国三部曲」等作品感动中外的美国籍非虚构(non-fiction;纪实)作家、记者、教师何伟,即便声名大噪,仍选择默默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作育英才,成为普罗大众心目中最知名、也对中国最友善的美国人。

中文名何伟的Peter Hessler,1969年6月14日生于美国宾州匹兹堡,在美国新闻学摇篮密苏里州成长,1992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英文系,获得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研习英国语文与文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又获颁密苏里大学名誉博士

屡获美最佳旅游写作奖

1996年,他参与和平工作团(Peace Corps)赴中国工作,那时仅识得20个汉字,包括团里为他取的中文名:何伟。在四川重庆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科教英文。两年后移居北京任记者跟自由撰稿者。1999年起,历任《华尔街日报》、《波士顿环球报》、《纽约客》驻北京记者及《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撰稿人。屡获美国最佳旅游写作奖。

何伟开着车穿行中国14年,写下了关于当代中国的纪实三部曲:2001年《江城》、2006年《甲骨文》、2010年《寻路中国》。3本书在两岸各有繁简译本,也各获殊荣,《江城》获奇里雅玛环太平洋图书奖,《甲骨文》得《时代》周刊年度最佳亚洲图书。他也被《华尔街日报》誉为「关注现代中国的最具思想性西方作家之一」。

2011年后,何伟一度举家迁居埃及开罗,任《纽约客》中东记者。2019年8月,再举家搬到四川成都,任中美合作的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助理教授

民众从自卑转为自信

何伟说:「我在中国的工作不是改变中国,也不是改变中国人的想法。我的工作是帮助人们正确了解中国人现在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最看重的是哪些东西。」强调「我想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普通人。」

去年9月何伟受聘为川大匹兹堡学院助理教授,开了「叙述新闻」(narrative journalism)、「英文写作」(English Composition)等课程,不仅是该校热门课程,也吸引各地众多粉丝慕名而来。

大陆《成都商报》旗下红星新闻网报导,何伟受访时说:「20年前,如果出版《江城》,中国人可能觉得我是骂中国,那时没有这样的书。外国人写中国,他们特别敏感,觉得外国人可能是取笑或者是看我们不好。但现在他们没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更加自信了。」同时他感到,与自信一同到来的是压力。

见到变化希望及能量

红星新闻指出,中国人知道何伟,源自他的中国纪实三部曲。他对3书一视同仁说:「《江城》写的是我刚到中国时的生活,都是关于我自己的故事,比较有特色。《甲骨文》可能是最有深度的,当时读的书比较多,采访的人比较多。《寻路中国》的第三部分,我在丽水一个开发区采访了好多人。那时候我已经有差不多10年的中国经验。采访时,我比较了解他们的情况,也觉得当记者的工作比较好。这3本书都有我喜欢的原因,各有各的特色。」

据报导,何伟对中国的兴趣,源于他1994年首次中国之行。他和一个牛津大学同学赴10多个国家旅行,他们从北京一路向南……6周旅行,看到:「这是一个有变化、有希望、有能量的国家。」旅游之后,「我决定要回来。」他知道自己正在见证历史:「这段时间对中国现代历史来说比较重要,所以我要记录,不管出版不出版。」

50岁的何伟表示,「我的目标是写一些特定的地方和人物,因此我尝试尽可能地了解这些主题,希望我能很好地理解。」「我喜欢写一些让我花很多时间与他们在一起的人。」他说:「最好让这个人足够舒适,我的目标是达到不再需要提问的地步。我只是观察,而不是互动和提出问题。」